- 数据加载中...
正文
|
||||
香港大欖涌客家人尋根路
香港大欖涌客家人尋根路
香港大欖涌村位于新界屯門區,古稱大南涌。大欖涌因水而成名,大欖涌水庫乃是該地的地標,水庫原為該村客家人的耕地及居住地的一部份,但因香港城市發展及市民用水的需要,1952年政府向村民徵收土地興建水庫,1957年大欖涌水庫大壩建成,水壩高150英尺,還有3條副壩,成為當時全香港最大的水庫。 我于2012年春節後兩次來到大欖涌,得知村中有130多戶,1400多人,居民均為客家人,胡姓為村中大姓。大欖涌這一客家村落有着幽美的自然地理環境。大欖涌村背靠圓墩山,面向鳳凰山,村前一灣流水,小橋橫渡,兩岸林木青蔥,種有山松、木蔴黃、大葉桉、臺灣相思樹等,緑樹掩映,山水村色,都別有一番景緻。因而成了風景優美的大欖涌郊野公園。由于修建水庫,不少村民已遷徙它地甚至世界各地。遷徙後的一些屋宇,破墻殘垣,但破墻上還掛有信箱,一大沓信件插在上面,還有從國外新寄來的信件,仍然插在那裏,然而收信人卻又不知遷往何處,杳如黃鶴。 然則大欖涌村最好的建築物則為胡氏祠堂,稱之為胡大德堂。胡大德堂乃大欖涌胡氏宗祠,以十四世祖君巽公為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確切建於何年已經失記,僅知曾于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重修,及2009年重修。門前對聯曰:“大史載虞賓英才繼美,德馨昭理學奕世留芳。” 胡氏祠堂旁還有“安定家塾”,門前貼聯曰:“虞賓世第,理學名門。”這說明了香港大欖涌村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習俗。 從胡氏祠堂裏,人們便得知胡氏的來由。胡氏始祖——胡公滿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媯姓,以諡號為氏,為帝舜之後裔,得姓始祖為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荷澤縣東北)而以姚為姓,後又因曾住在媯水河(今山西永濟南,西流入黃河),後代中有以媯為姓的。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陽、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去世後諡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諡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時的兩個胡國。一個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媯姓胡氏融合;另一為歸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年被楚滅,戰國時為楚邑。春秋時被楚滅掉後,其國君子孫中有稱胡氏的。三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時所立之國楚有胡廣,本姓黃,後改胡姓。北魏時改代北紇骨氏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數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等。安定郡為漢設置,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東漢時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此支胡氏,開基始祖為漢武帝時守軍正丞胡建。新蔡郡,晉惠帝分汝陰置郡,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北齊改為廣寧郡。此支胡氏為安定胡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晉尚書左僕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置淮陽國、惠帝后改為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吉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相當今江西新幹、泰和間的贛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縣。胡姓堂號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發源地以今河南淮陽一帶和今安徽阜陽一帶為中心,漢代時開始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去甘肅省境內的胡建一族,後漢時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成為後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來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帶繁衍發展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以後,他的獨女被選為晉武帝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盛,後來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為當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時,胡氏一支由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善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地。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胡氏由福建遷入廣東等地。胡氏在近現代史上成為顯赫的一個姓氏,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胡氏人口為1572萬,占全國人口的1.31%,排行第13位。 那末大欖涌的胡氏從何地遷來?始終是香港大欖涌村胡氏後人心中的一個謎。根據原舊族譜上記載,胡氏是從舊稱揭陽湯坑的地方遷徙出來的。2009年年11月18曰清晨,胡由祥、胡观兴、胡官带等一行十多人冒着寒風,自香港大欖涌出發,踏上了尋根之路,前往梅州市豐順縣進發。得到豐順縣政府各級領導的熱誠招待及幫助,在僑務辦領導的引領下,找到湯西鎭石江村胡氏始祖有通公祠。胡有通為胡氏開宗始祖胡公滿第109代裔孫,任福建鹽運使,遷徙至湯坑石江村開基,屋祠為“烏鴉落洋”形,建祠至今已有600春秋。在有通公祠裏與族長、衆宗親相認,並查核族譜,得悉大欖涌的胡氏原是由五華支派所出。 踏上了尋根之路的香港大欖涌村胡氏後人,翌日馬不停蹄地從豐順趕到五華縣安流鎮上小塘村胡氏宗祠。他們與五華胡氏宗親相認,並認真核對族譜,但五華的胡氏族譜己沒有香港分支的記載,也無大欖涌村胡氏九世祖懷沖公的記録,僅記載胡懷沖公的父親八世祖胡文策公生有一子玉瑞。而香港大欖涌村胡氏族譜則記載,胡氏十世祖省南公于康熙年間,由五華(古稱長樂)洑溪(今安流鎮)揭家遷於新安縣馬鞍崗開基; 大欖涌胡氏乃新界元朗八鄉馬鞍分支,詳細年資已無法稽考,相信己經超過三百年。族譜記載,文策公生二子懷沖、懷凌。核查五華胡氏族譜與大欖涌村胡氏族譜不完全對上,于是五華胡貴雲即打電話給梅州大埔縣三洲高陂的胡家全,他是玉瑞公的裔孫。胡貴雲說,這是胡家全要求,若有來自香港元朗八鄉馬鞍崗的胡姓人氏回來尋根,便告訴他。於是在電話中互相交換了意見後,才真正弄明白了為什麼大欖涌村胡氏從五華安流胡氏遷出,而又與之斷絕了聯係。 原來,十世祖胡省南于康熙年間,由五華安流鎮揭家三代遷來新安縣馬鞍崗開基。初來乍到,自是異鄉人情懷,長夜思鄉,無奈萬里關山阻隔,回鄉不易。有一天胡省南妻子在馬鞍崗村附近,遇上—位有腿患的外來男士,因不良於行,孤苦無靠,怪可憐的,她本着善心,大家都是異鄉人及客家人而將他收留養病,及後便以姊弟相稱,家裡上下亦待他如親人熱情招待。如此日復一日,這位異鄉人腿患漸愈,便萌生去意,有天他找胡省南妻子道明,一再多謝胡家的收留款待,無以為報,他本以勘輿為業,在馬鞍崗勘明一塊風水寶地以此相贈,該地土名蟹壩地,金螃蟹形,此地宜塟一位女性先人,必可大發其祥。胡省南妻子聼罷回家便開家庭會議將事說明,這下可真的勾起了大家的思鄉情緒,因為要將先人下塟,只有回鄉將先人骨骸遷塟,但家鄉的宗親肯定不會答應,該如何是好?當下全家商議,决定悄悄地遷塟一位婆太(胡省南的母親),一來可解離鄉客居之愁,二來可輕緩思親之苦,况且九世祖胡懷沖(字玉端)共有四位祖配,只取胡省南的母親,應該可以吧。商議完畢便付諸行動,由那一位先祖去執行任務,因沒有文字記載,以及口述失傳,無人知曉。不知甚麼原因,也許是那一位取骸之人太驚慌,也許是在夜黑中進行,也許是冥冥中有天意,在祖塋上弄錯了,未有取到省南公母親的骨骸,取的是胡懷沖公的骨骸。他便將取來的骨骸包好,一路上都不敢打開,直至回到家後才發覺弄錯了。沒多久,家鄉也有信來說胡懷沖公的骨骸不見了。自此之後,舉家上下再沒有人提出回鄉之議,也許是關山阻隔的關係,也許還有遷塟之誤罷,也只有上述三代祖宗知道,但以口傳方式將事情一代一代的傳述下來。此後嗣孫便迷失鄉途達三百多年之久,造成無盡的遺憾。現在祖宗的根也尋找到了,真是圓了睽違三百多年的故鄉夢,同行的胡氏宗親都興奮不已。 此後香港屯門大欖涌村的胡氏後人,又多次來到五華縣安流鎮上小塘村胡氏宗祠謁拜祖宗,最多一次的尋根隊伍就有200多人。胡氏客家鄉親無論是多次見過面的,還是初次會面的,都無比熱情,因為他們的身上都流着共同的血脈,同是一條根上散發出來的枝葉。 九世祖胡懷沖(字玉端)被遷塟在香港八鄕馬鞍崗蟹壩地至今,每年九月初十日為胡氏全族共祀之期。現在,當他看到子孫後代尋找到了失散300多年的根系後,應含笑九泉而無遺憾了!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