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香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世界客商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論文

2015827-29中国﹒广东﹒梅州

 

香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摘要]  香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唐朝時屯門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清朝時香港島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當今維多利亞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未來九龍高鐵站是中國陸海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1840年英國人乘船從倫敦到香港,是資本主義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過程;不出200年中國人乘高鐵從香港到倫敦,則是社會主義從東方向西方轉移的過程。

[關鍵字]  絲綢之路 節點:屯門、香港、維多利亞港、九龍半島

 

絲綢之路,一直被認為是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的對話之路”。絲綢之路,往往指陸地上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之路,而在海洋上東西方物質與文化交流之路則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本文所論及的內容,香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既指陸上絲綢之路,也指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自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將中國長安(今西安)西達地中海東岸的古代商道命名為絲綢之路Silk Road之後,絲綢之路的稱號沿用至今。而海上絲綢之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海外貿易的連接延伸,中國著名的絲綢、陶瓷、茶葉和鐵器,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煙葉、呢絨、鴉片等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歷代海上絲路,可分三大航線:一條是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朝鮮、日本。一條是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東南亞諸國。一條是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歷史上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從南洋航線和西洋航線來說的;未來說香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高鐵從亞歐大陸的“亞洲之星”與“歐洲之星”聯結起來,未來可由香港坐高鐵直達倫敦,改變歷史由倫敦坐輪船到香港的局面。

一、    香港屯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先說歷史上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線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泉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有說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海上航行靠帆船,不是靠機船,沿著陸地不遠的海岸航行,未敢遠離大陸到外海航行,所以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無論是廣州,還是泉州,香港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自日南(今越南中部)障塞、徐聞(今雷州半島)、合浦(今廣西)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今緬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湛離國(今緬甸悉利)。步行可十餘日,有夫首都盧國(今緬甸卑謬附近)。自夫首都盧國船行可二月,有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民俗略與珠崖(今海南島)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元前140—前87年)以來皆獻見。……平帝元始15年)中,王莽攝政,欲耀威德,厚遣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今越南中部廣南省維川縣南茶橋)界雲。黃支之南,有巳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島),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雖無香港是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節點的記載,但書中所述的日南、徐聞、合浦、珠崖等地,均是漢代交州所轄地域,今香港所在地域漢代亦屬交州所轄。

    香港所轄地域最早在地圖上出現的名稱是以“屯門”顯世的,其時在唐代。

 

    也就是說,屯門,在唐代已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宋朝歐陽修等撰的《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今香港九龍新界西南),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洲石(今海南島東北角附近),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島東南方獨珠山)。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今越南占婆島),山在環王國(今越南中南部)東二百裡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歸仁燕子岬)。又一日行,至門毒國(今越南歸仁、芽莊之間)。又一日行,至古笪國(今越南芽莊)。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今越南藩朗)。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今越南湄公河口昆侖島)。又五日行,至海峽(今六甲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今馬來半島南端柔佛),南岸則佛逝國(即室利佛逝,在今蘇門答臘島)。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今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兩者兼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峽,三日至葛葛僧祗國(今伯勞威斯群島),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今馬來半島西岸吉打)。箇羅西則哥谷羅國(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西部)。又從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勝鄧州(今蘇門答臘島棉蘭附近)。又四五日行,至婆露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蘭洲(今尼科巴群島)。又北四日行,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島)。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南印度)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今印度西南部奎隆)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今印度西部)。又西北二日行,至拔䫻國(今印度納巴達河口布羅奇附近)。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拔颶國(今巴基斯坦卡拉奇附近),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即印度河),自北渤昆國(約在今印度喀什米爾)來,西流至拔䫻國北,入於海。又自拔颶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今伊朗阿巴丹附近),一曰羅和異國,國人于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刺國(今伊拉克巴士拉),乃大食國(阿拉伯帝國)之弗利刺河(即幼發拉底河),南入於海,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羅國(伊拉克巴士拉之西),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今伊拉克巴格達)。”“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刺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今非洲坦桑尼亞的沙蘭港一帶),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今葉門席赫爾)。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今阿曼東北的蘇哈爾)。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訶磨難國(今巴林)。又一日行,至烏刺國,與東岸路合。”歐陽修等撰的《新唐書·地理志》詳細記載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並點明香港屯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進出廣州港之際,屯門為海上航行提供淡水、食品、物資等補給之地。自廣州出海的中國商船,或回航的蕃舶,多會待冬季東北風發之便,經屯門出海,南駛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再到印度洋及波斯灣等地。

屯門(Tuen Mun),古時又稱團門、亦稱段門,位於今香港新界西北部,是香港的新市鎮之一,北至兆康苑、東至龍珠島、西至龍鼓灘,中間有屯門河穿過,是屯門區的中心區域及最重要組成部份。遠在春秋時期(元前770-475)已有鹽業及漁業在此發展,為保護這些產業,朝廷在此屯駐士兵,“屯門”這一名稱來源於屯田防衛之軍駐紮守衛的海門”,即“屯兵之門”。隨著時代的推移,在唐朝(618-907),宋朝(960-1279)有很多為同中國做生意而前往廣州的波斯人及印度人,都將此地作為居留地,屯門也隨之繁榮起來。明朝時(1368-1644)葡萄牙人又將此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在此登陸,建立石碑和營寨。清朝(1644-1911)末期,英國人將此作為向中國販運鴉片的轉運站,之後屯門並沒有做為貿易港延續下去,是因為這裡不是割讓的土地,而是租借的土地的緣故。

 

屯門是客家人遷徙至香港的一個重要登陸點,又是客家人從香港走向世界的一個出發點。屯門位於珠江口伶仃洋的東岸,往往使國人想起文天祥《過零丁洋》一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在居住在香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後代。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北京就義後,其家族為躲避元兵的追殺,逃至如今新界的元朗,為最早開發香港的家族之一。據史料記載,在宋朝末期,第一個在香港開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是北宋進士,金兵南侵時,侯家南遷至番禺,後來他的後代侯卓峰舉家遷到今天的新界。嗣後,又有侯氏之後,又有鄧氏、彭氏、廖氏陸續遷入。侯、鄧、彭、廖、文五家,進入香港墾殖,各居一方,被稱為新界五大族。按他們主要居住地,分別叫上水候氏、錦田鄧氏、粉嶺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鄧、彭、文,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屬客家人。他們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經落地生根,從陸地上遷徙多從寶安徒步行走,已從水路遷徙多從屯門登岸落根於九龍半島。1841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廷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後,屯門作為港口口岸的功能消退之後,客家人移居世界各地就少從屯門登船,改從香港島啟程了。

二、    “香港島”是香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被割讓的是香港島,即經過兩次鴉片戰爭,184182日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作為全島名稱正式確定下來。香港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一是與香料物有關。宋、元朝時期香港是東莞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口,因轉運東莞香料而出名。東莞的莞香聞名於世,香料品質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寶,且是進貢朝廷皇上的貢品。因此,東莞種香樹規模擴大,制香技術優等,香市交易旺盛。莞香,又稱沉香,從東莞各地運到香埗頭(今尖沙嘴),小艇運至港島南邊的香港仔、鴨脷洲相抱成形的石排灣。再轉載運至廣州、北方、京師等地。石排灣,稱為香港仔、香港圍,18601870年間在舊圍外建新圍,叫香港村(今黃竹村),此地便成東莞香料的集散港口之地,因而名曰香港。

二是與天然的港灣地有關。香港島上有一條小溪水,名曰瀧水,在今薄扶林附近,其溪水甘香可口,海上航行的水手常到此溪取水,取水者就稱此溪為香江。香江流入海沖成小港灣,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從此港灣上岸的。

三是與人劉香(又稱香姑)有關。相傳清朝嘉慶年間,有一海盜林某(或說李某)居住在香港島上,娶妻劉香,人稱香姑。有說海盜被人趕走逃往臺灣後,有說海盜被人殺死後,就全靠劉香(香姑)佔據在島上開發。以後人稱該島為香港島。

四是與人的口音相關。1841年英軍在港島西南部赤柱登陸後,由漁民陳群帶路。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地地名,陳群用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口音“Hong  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香港作為全島名稱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中英北京條約》,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約》,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屯門就是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約》租借給英國的。

 

三、    維多利亞港香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香港,而維多利亞港則是。維多利亞港的名字原來是來自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英國在世界不少地方做,不但將中國香港變成維多利亞港,而且也讓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塞舌耳、西班牙等地的港口、地方也成了維多利亞。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執政的1837年至1901年期間,在海洋上的位置超越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霸權位置,被稱為“太陽不落”的大英帝國。在香港島上的銅鑼灣公園,也被成了維多利亞公園。無論是“香港”也好,“維多利亞港”也好,都是“屯門港”的升級,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未有起名維多利亞港之前,英文就叫Harbour of Hongkong或者Hongkong Harbour,即“香港之港”的意思。初期港口面積不大,只包括香港島北角,九龍紅磡到昂船洲的水域。

隨著海運量增大,港名易為維多利亞港,面積也擴大。維港面積達41.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為7米。範圍東至鯉魚門,西至青洲青衣島南灣角汀九(該帶水域又稱為西錨灣。維多利亞港潮差約1米。海港內包括青衣島、青洲、小青洲九龍石等島嶼,以及藍巴勒海峽硫磺海峽及鯉魚門等水道。維多利亞港是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島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海港的西北部有世界最大的集裝箱運輸中心之一的“貨櫃碼頭”,被評為世界第三大海港。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著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主導著香港的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關鍵之一。

何以香港能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形成原因是重要的是取決於維多利亞港的作用發揮。該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海水良港,它的形成大概在當海平面比今天還很低之時,當時的維多利亞港是太平山與九龍之間的一個山谷,後來隨著海平面上升,原來的山谷被海水淹蓋,成為了今日的海港。維多利亞港港區海底多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無淤積,港區水域遼闊,港區水深足,萬噸級的遠洋巨輪可以全天候進出港口。港內有三個海灣和兩個避風塘能躲風避浪。維多利亞港口東面的鯉魚門和西面的汲水門較窄,加上受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群山所包圍,形成港口四面環山,強風因而被山勢所阻,另外,由於九龍半島向南伸入海中,削弱了風浪,使港區相對平靜。維多利亞港內設有多個天然及人工的港灣與避風塘,足夠讓船艇在平日與颱風來臨時避免受到風浪侵襲。除此之外,香港氣候暖和,港口終年不結冰,船艇一年四季皆可自由進出,在天時地利下,香港成為了優良的港口。

四、“九龍半島”香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再說未來香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香港維多利亞港北岸的九龍有座九龍高鐵火車站,在此亦可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此火車站可成為北接高鐵深圳北站的網站,深圳北站高鐵已與廣州南站相接,可坐深圳至北京、上海的高鐵,深圳也已與長沙、武漢、鄭州、西安高鐵相接。今天的西安,歷史上的長安,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東方的起點。現今西安至蘭州、烏魯木齊高鐵已修通。有待和平合作,由烏魯木齊至哈薩克斯坦,再往俄羅斯莫斯科,現中國正協助俄羅斯修建喀山至莫斯科的高鐵,再由莫斯科至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波蘭的華沙、德國的柏林、法國的巴黎,走“歐洲之音”,穿英吉利海峽直到英國倫敦。屆時中國的香港人可從香港九龍高鐵火車乘高鐵到倫敦去,將把中國近代史重新改寫了: 1840年英國人乘船從倫敦到香港,是資本主義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過程;不出200年中國人乘高鐵從香港到倫敦,則是社會主義從東方向西方轉移的過程。因此完全可以說,香港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全賴於“一帶一路”的世界經濟新格局的決策才能實現。

 

參考文

1、《漢書·地理志》 漢朝 班固撰

2、《新唐書·地理志》 宋朝 歐陽修 宋祁等編撰

3、《香港概論》楊奇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4、《論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3

5、《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 饒玖才著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2 |  阅读: 2157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5.09.05 10:01

评论


 回复 发布者:林文映
2015-09-06 16:38
謝謝指教!

 回复 发布者:张维耿
2015-09-06 08:39
本文有理有据,很有学术价值。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