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丘逢甲與臺灣乙未戰爭


 

丘逢甲與臺灣乙未戰爭

 

        腐敗的清廷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失敗,1895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廷承認朝鮮“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両;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開闢內河新航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丘逢甲在乙未護台的戰爭中,有四個方面不但表現了客家人的愛國抗日精神,也表現出臺灣人和中國人的愛國抗日精神。一是“創辦義軍”;二是“刺血上書”;三是“宣導自主”;四是親自參加抗日作戰。

        一是“創辦義軍”。甲午戰爭一爆發,丘逢甲便預感到臺灣的局勢的嚴重,曾憂心忡忡地對人說:“天下自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此地,彼詎能恝然置之乎!”基於對甲午戰爭的預見,丘逢甲覺得,與其束手待斃,不如乘早準備。於是向臺灣巡撫唐景崧請示,要求准許他招募義兵,組建義軍。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義軍資金不足,毅然拿出家裏積蓄,“傾家財以為兵餉”,帶頭捐資,辦好地方團練,組織起全台義軍,被推舉為義勇大將軍。兵力不足,丘逢甲就四處奔波,廣泛動員,臺灣的青壯年紛紛參加義軍,特別是台中百姓更為踴躍。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簡精華、丘國霖、胡阿錦等人,都分別率領各自招募的人馬,投奔到丘逢甲的帥旗之下。把自己的居住地柏莊作為義軍駐紮司令部。其大哥丘先甲、三弟丘樹甲也投身於抗日護台的行列中,成為義軍的將領,“丘門三傑”在義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二是三次“刺血上書”。當得知乙未年417日《馬關條約》簽訂消息後,丘逢甲418日悲憤交加,當眾咬破手指,書寫了“拒倭守土”四個血字,事後並向唐景崧上了一份血書。由於俄、德、法三國列強出面干涉,日本將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臺灣紳民於是採取兩步驟:一是試圖爭取列強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放棄割占臺灣;二是要求清廷收回割台成命。丘逢甲於428日又寫下血書:“誓不服倭”,並向朝廷申訴:“萬民誓不從日,割亦死,拒亦死,甯先死於亂民手,不願死刑倭人手。現聞各國阻緩換約,皇太后、皇上及眾廷臣,倘不乘此時將割地一條刪除,則是安心棄我台民。台民已矣,朝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後又聯合全台愛國志士,上書清廷,清廷置之不理。正如其詩中所雲:“刺血三上書,呼天不得直。”丘逢甲等人請求抗戰的血書電文,深深地刺激著清廷軍機大臣翁同和的心,翁在是年325日的日記中載:“得臺灣門人俞明震、丘逢甲電,字字血淚,使我無面目立于世人矣!” 臺灣民主國於1895525日成立,丘逢甲和臺灣紳民共同血書給清廷的十六字:“臺灣紳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

        三是“宣導自主”,成立“臺灣民主國。清廷執意割讓臺灣,丘逢甲憤然指出:“臺灣者,吾台人之所有,何得任人私相授受?清廷雖棄我,我豈可複自棄耶?”丘逢甲首倡自主自救之論,“議建臺灣為民主國”,改元永清,推唐景崧任大總統,守臺北,丘逢甲被推為副總統兼義軍統領,負責防守新竹、台中一帶,黑旗軍將領守台南,合力抗敵,衛國護台。並通電清廷,“今雖自主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年號為“永清”,意思是“永戴聖清”,堅決表明臺灣仍然是大清帝國的組成部分。“臺灣民主國”依然是大清的疆土,台島居民仍是大清的百姓,成立民主國只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

        四是親自參加抗日作戰。割讓臺灣在台人心中造成大的傷痛,當時《小說月報》即報導臺灣民眾“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相走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千里”。日軍登臺後,臺北淪陷,丘逢甲與臺灣軍民在新竹一帶與日寇浴血奮戰了二十餘晝夜,寡不敵眾,直至“餉絕彈盡,死傷過重”才被逼後撤。此後又在台中一帶轉戰月餘,複“又大敗,全軍盡喪,逢甲僅以身遁”。最後,部將謝道隆勸其內渡,徐圖收復。丘逢甲深知大勢已去,不得已乃於1895725日告別親友離台內渡。船抵泉州,東望痛哭,嘔血幾死。行前滿腔悲憤,寫下六首著名的《離台詩》,其中兩首是:“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丘逢甲回到廣東蕉嶺的客家山村後,深感要抗擊列強的入侵,必須改變國弱民愚的狀況,“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由是在廣東和福建創辦新學,培育人才。(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552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5.10.05 23:02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