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71)桥背的村庄—由闽入粤第一站(二)


 

                 2014年仲夏,我因工作关系来到广东省梅县松源镇。在镇委办公室与一位村书记座谈时问道,“你们村子叫桥背村,是因桥而得名么?”“是呵,村里的聚奎桥、五渡桥名声在外哇。”我登时恍然大悟,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前往了。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里的一段神来之笔,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后宫的画桥景观。可惜这美妙的宫殿与为政不仁的秦皇“捆绑销售”惹起怒火,导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一组犹如云中蛟龙、雨后彩虹的画桥,过了好多朝代之后在闽粤边陲重焕光彩。 2008年7月,梅县博物馆朱迪光馆长一行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流经梅县境内五十余里的松源河现存明清时所建的古桥21座,千姿百态、气度恢宏。是时也,中国新闻网、香港凤凰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播发了这一消息,引起强烈反响。 

             我曾问朱迪光馆长,你到这个号称梅县西伯利亚的地方进行大范围田野调查,肯定有值得书写的故事吧?他笑答道:“一言以蔽之,拖泥带水。”当初时也,朱迪光与其同事骑着单车穿行在松源、桃尧和松口三镇的蜿蜒山路寻寻觅觅路崎岖,一路上时而人骑车、时而车骑人;然后又象告糖客一样走村串戶寻找知情人搜集有关资料。朱馆长说,这次活动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山野腹地发现了气势不凡的聚奎桥眼前一亮兴奋不已可是四周草树丛生无法拍照朱馆长只好赤条条地跳进河里来一出武装囚渡在急流中费尽周折,终于咔察一声大功告成,他开心极了。

           果然值得开心,松源河二十一桥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向外界展示了粤东北山区的壮美景观。它彰显了客家人的精气神,这是绝地求生的山里客家用血汗谱写的石头乐章。

           当然,松源河二十一桥的建设与秦皇俢筑阿房宫的奢侈挥霍不能相提并论,各自的动机南辕北辙。当年客家先民由闽入粤、落地生根,每天开门见山、跋山涉水何等艰辛。因此,筑路建桥是当地人的刚性需求和世代的夙愿。于是,艰难求存的人们同心协力,当地乡亲自发组织建桥机构募集资金、出工出力,日积月累、夜以继日,如春蚕嚼桑叶、蚂蚁啃骨头,真是艰苦卓绝。他们历经百年的不懈努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奋力建桥。终于有一天,世代乡亲费尽移山心力构筑的石桥群悄然崛起。

           松源乡亲建桥的原始动机是谋生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源河古桥的实用价值犹存,而它的文物和美学价值愈发凸显。检点这一客家文化的遗存,令人欣慰和感慨。

           我这次到松源桥背村并非为游山逛桥而来,而一旦踏上这块土地,上述的旧闻倏然翻新,“桥背”两字成了本文的催化剂。村书记刘胜发告诉我:说起松源河建桥的事情,他们村里有一人不得不提,他是穷小子出身的刘佛良。刘佛良小时候做过放牛郞,有一年他遇上三荒四月饿得发慌,邻家叔姆送给他一盆番薯充饥,他感动得泪水涟涟。他年少时路过村口木造的五渡桥时因桥面窄小跌落河,摔掉了几颗牙齿。 有一年发洪水,他目睹村里一个小孩过五渡桥时被洪水卷走,孩子家长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使他终生不忘。

             刘佛良跳出山门闯世界去了。他早期在深圳边境一個客棧当伙夫,后来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经过数十年打拼成为富商巨贾(1870年代即开始到夏威夷,于1930年代上半叶78岁去世)。有一年他衣锦还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当年送番薯的邻家叔姆回赠一盆花边(银元)。老人家说要将这些钱捐助村里造桥,刘佛良说这也是我一直挂念的事情。当家乡民众集资建桥时,他慷慨捐出55万银元,在松源河上建起了8座桥。

              我不由心里一震,继而恍然大悟:桥背村村名隐玄机,桥背的村庄出了个大手笔的建桥人!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这一座座飞越潺潺流水、连接两岸青山的桥,是客家儿女梦里的珍藏和田园牧歌里永远的旋律;这一座座凝聚着血汗和悲欢的桥,是萦绕在世代乡亲心中的图腾。朱迪光馆长还告诉我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桥背村五渡桥因年久破损拆除重建,村里的老人依依难舍—这是为毕生造福乡亲、浑身长满苍苔和故事的老公太送终呵!在雷管炸药的一声巨响中,凭窗怅望的老人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转身背过脸去,眼泪簌簌而下。

         “前水复后水,今古相续流…”  我来到了桥背村,我在桥上徘徊。环顾雨后喧腾的流水和幽静的山庄,不由突发奇想:假如邀你游梅州,游览松源河古桥是不错的选择。最好是乘坐热气球,从这个村子起飞,飘拂升天、俯瞰大地,踩着轻云薄雾,在曲曲弯弯的河床上方乘风翱翔,让你大饱眼福─

            山苍苍、水悠悠,山下田园锦绣,流水孕育生机。这里是梅州客家先民由闽入粤的第一站,这片松林茂盛、山环水绕的地方风光甚好,可以栖身。不过,要沟通山外的世界、走向光明的未来,需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铺路、架桥。这件事情玉皇与龙王均靠不住,要靠大家努力。集腋成裘、聚沙为塔,地灵人杰、人竭地灵,血汗浇来春意浓。奇迹!自然和人工天衣无缝的融合、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画:青山绿水间升起二十一道不落的彩虹。



                

          上图!

 

 

 

                  松源桥背村聚奎桥

       (我前往聚奎桥时该桥被草木遮掩,该片为网上下载)


(注:本篇有关古桥的图片不多,有兴趣可百度“百年古桥横跨梅县松源河上”等文章


             

   以下是松源河桃尧段显朝村(介于松源至松口中间)的砥柱桥,摄于 2007年112 

 

 


 



                                                                             待续三、松源老墟



推荐到博客首页 (7) |  复制链接 |  评论: 14 |  阅读: 4000 |  个人分类: 游记 |  系统分类: 文学•艺术 |  发表于: 2014.06.05 20:14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千里邮缘
2014-06-19 11:54
圣神贤: 好有味道
谢谢光临!

 回复 发布者:圣神贤
2014-06-18 19:52
好有味道

 回复 发布者:小2
2014-06-10 20:15
善松斋: 聚奎桥下顺水二百米,就是涯的老家凹下。
难怪善大哥如此眷恋家乡松源啦,好山好水好地方啊。凹下?我们家乡也有叫凹下的地方哦。

 回复 发布者:千里邮缘
2014-06-10 20:10
善松斋: 聚奎桥顺流望去,不足三百米,就是我家乡凹下。砥柱桥和聚奎桥是师徒二人所建,砥柱桥是师傅设计造的,聚奎桥是徒弟设计造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你认为是不是?
这两座桥风格各异,至于比较优劣高下我是外行不敢断言。

 回复 发布者:善松斋
2014-06-10 18:58
小2: 聚奎桥,跟我们家乡那座桥很像啊。后面那拱桥造型独特,靓。
聚奎桥下顺水二百米,就是涯的老家凹下。

 回复 发布者:善松斋
2014-06-10 18:41
聚奎桥顺流望去,不足三百米,就是我家乡凹下。砥柱桥和聚奎桥是师徒二人所建,砥柱桥是师傅设计造的,聚奎桥是徒弟设计造的。青出于蓝胜于蓝,你认为是不是?

 回复 发布者:千里邮缘
2014-06-07 22:03
张老师建议很好!据了解,梅县在文保方面仍有不少待办事宜。

 回复 发布者:张维耿
2014-06-07 21:39
一条几十里长的松源河,竟有21座古桥!砥柱桥、聚奎桥一类可考虑定为文物,予以维修保护。

 回复 发布者:千里邮缘
2014-06-07 10:46
巫逖: 砥柱桥/巫逖:桥背旅人钓仙景/乌蓬船摇摇摇/半斜客家美人凤//你装饰了松源河半个洞庭波/松源河装饰了你下半辈子的梦(读千里邮缘[由闽入粤第一站]断章)
谢谢巫逖大叔!一条松源河,半个洞庭波。松源河是梅江的一个支流,松源桥背村还有一个人物尚未提及。他叫刘庆英,是一个离休老干部,他以七十高龄跋山涉水、探幽溯源,写下一部《千里韩江》。

 回复 发布者:巫逖
2014-06-07 10:04
砥柱桥/巫逖:桥背旅人钓仙景/乌蓬船摇摇摇/半斜客家美人凤//你装饰了松源河半个洞庭波/松源河装饰了你下半辈子的梦(读千里邮缘[由闽入粤第一站]断章)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