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萤光计划丨塘口镇夜间景观提升照明设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执行以下任务及实施各专栏的具体项目。开平塘口镇政府兹邀请在地创生·萤火计划协作团队,以融合科学与艺术的专业的设计力量,优质的行业资源,参与塘口镇夜间景观提升工作,助力塘口镇“十四五”规划的实施。

  塘口乡镇政府颁发委托函邀请各方专家团队加入此次项目,并鼎力支持萤光计划的持续建设。灯光节认为本着以探索为目的,寻求符合侨乡文化的美丽乡夜照明。

  开平塘口经过悲苦和辉煌的历史洗礼,现在既是侨乡历史文化的结晶,又是林水禾田的汇集,曾经因空心化而导致的衰落,在新时代的潮流之下,势必要做人居环境和业态的整体转型,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资源参与其中的各个环节和线索。

  萤光计划汇聚了一群照明相关的创意策划人、设计师、院校师生、生产企业等不同背景特长的人士,共同参与、以“乡村夜景营造”为主题线索和切入点,试图透过团队合作的行动,与塘口里的居民共同创造出一个反映“在地创生”理念的新型夜景生活示范样本。

  此次项目追求和保护乡村夜景中静谧闲适,朴素静美,安静而幽暗的自然光影,故以“暗·美”为整个方案的设计理念,也是“萤光计划”的由来。

  在开平塘口有这样一句话“这里离城市很远,这里离世界很近”,它准确地描述了此地的本质,也蕴含了当代生活里人们“此处对彼处向往”的超越现实的愿望。面对如此特别的塘口里,我们的灯光策略是以最小的动作,追寻对乡村最大的价值,让柔且美的光照亮暗夜。

  问题目标

  项目以保护乡村夜景旅游形象为主要目标。开平塘口有着永久的农田,构成土地的重量,季节性的稻田色彩变换万千,空间结构还由村庄、碉楼、村路组成,地域文化里更蕴含了敦厚好客、中西兼收的特质,因此,立足自然文化土壤,理解和尊重侨乡的夜晚环境,以自然的时空观,表达诗意的风景和生活,是我们【在地创生萤光计划】团队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乡村改造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新增与原有之间的关系,我们置入的设计更应当融入塘口村的地域文化中,润物细无声,让村民能够适应并接受是本次项目的关键。因此,在日常与节日事件的关系,应当尊重当地节日习惯,并对此做出相应的点缀。

  规划重点与整体设计之间保持平衡,通过统一的低色温来表现塘口村的自然与柔和。

  规划策略

  整体策略:通过村落生活节点进行选取设计对象,从对塘口村的空间结构的分析,以动线的特殊视角作为突出的场景表达,以及人群驻足节点来划分重点活动区域。

  照明手法:低色温,低照度,低能耗

  衍生创作:作为节庆与古建筑的点缀,研制塘口涂鸦灯笼,祠堂吊灯,塘口草帽灯等文创作品

  为了方案能够更好地与塘口村的人文风俗更契合,该项目经历了两次深刻的交流研讨,塘口镇政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继而促进了方案更有效的落实。

  思想与实践并行,我们团队就地开展各种策略实验,深化项目方案,加快落实。

  师生团队以手绘的方式,来确定项目整体画面的美韵与气氛。

  调试现场实现“萤火”

  落地实施

  在萤光计划落地呈现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成员各显神通,不断调试,多方面思考解决现场遇到的一些难题。

  “攀登”崇礼楼:崇礼校楼的实现需要在前方祠堂屋顶特定的角度进行远投照明,保护古建,选取精准的投光灯点位进行混光,才能呈现落日余晖,熙光呈现的感觉。团队成员“飞檐走壁”,与地面成员相互配合调试,经过多番试验,崇礼校楼宛如夕阳的渐变,与傍晚夕下天空瞬间的景色相契合。

  “明月”挂树梢:经过“气球月亮灯”等多方面的模拟,最终决定选取亚克力材质定制成一个大月球,如何实现树梢挂“明月”,是一个落地的难点。当地没有起吊机,经过团队的商量,决定先用麻绳捆绑加上人力提拉的方式,还要对村头的树梢进行修剪和调整,经过团队各方面的配合默契,“明月”完美坐落在村头具有精神象征的榕树上。

  “呼吸”田野:稻田“呼吸灯”需要借助主路上的灯杆进行灯具选点的安装,效果的呈现要求灯具的角度合适,以及在灯杆上距离地面的高度安全而合理,这些同样都需要现场团队人员多方面的配合和调试。在稻田“呼吸”的田园环境里,亲近自然,听取蛙声一片,心旷怡然。

  “萤火”唤醒沉睡的塘口里

  效果呈现

  点亮大门”塘口里”牌坊,让它成为外部世界与村落的第一链接点。此门仿佛有穿越之能,一边是繁华世界,一边诗意小村,入则田园百景,尽享自然之趣!

  ▲稻田里的一束光:日本的黑川雅之说过隐秘是花,即不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想象。光照耀禾苗,自然生长,缓慢而坚定,这束光也是按照舒缓的节奏呼应。

  ▲道路尽头的发光“月球”强化树的空间地位和精神内涵

  走入牌坊,是通往村子的道路,修正了之前路灯的照度和色温,形成温润连续的视觉通廊。通廊的右边是菜地左边是稻田。一束会呼吸的光,伴随凉夜的香风与稻浪虫鸣,浸润人们的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唤醒沉睡在记忆深处禾田之美,体验生命之美,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

  道路的尽头是具有村落精神象征的榕树和八角亭,用一个模拟的发光月球,置于繁茂的枝桠中,既重新强化了树的空间地位和精神内涵,也为其与八角亭所构成的休闲空间提供了神圣与世俗融合的光照环境气氛。

  ▲牌坊-祠堂-碉楼

  随着视线的层层递进,灯光带我们引入塘口里。

  ▲模仿落日余晖光,让过度自然的双色光线晕染碉楼,塑造空间层次,点亮标志物。

  走到塘口村内,主视角的近景-中景-远景正是牌坊-祠堂-碉楼,明确将三者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以点、线、面的艺术处理手法,分别用勾勒、聚焦、泛光及内透的照明手段,将原本小体量的“塘口里”古迹牌坊抬升为场景中的主角,凸显“崇礼校楼”的匾额,使之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与建筑墙身立面上晕染出的“色满秋空”的晚霞主题效果构成整体旋律的主调。

  祠堂与村民活动中心廊下更换的屋瓦形吊灯,与对面的多功能路灯一同照亮整个场院,彰显了它作为晾晒、集会和文体活动的生活舞台功用和场所精神。

  ▲汇聚成光在塘口里。

  人动光随,或聚或散,自然而然间感受自然之动态风光。

  除固定的照明之外,还结合既有的服饰道具和灯具产品,通过发挥创意衍生出“萤火草帽”“虾篓灯”及“图案灯”等,既可成为游客访者夜间漫游的道具,又能构成整个夜景系统中活跃的动态要素,更为后续相关的文创和旅游纪念品研发及消费提供启发和参考。

  萤火星星,汇聚成河,我们立足自然文化土壤,理解和尊重侨乡的夜晚环境,以自然的时空观,表达诗意的风景和生活,希望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我们的团队,共同营造这份星光!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858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22.09.21 13:07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