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过 秋




     今年立秋,我带着儿子回老家“过秋”。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过秋”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因为立秋之际,夏收夏种已经基本结束,农民的农活干完了,趁此机会备齐三牲糍果祀神,同时也借此闲暇邀集亲朋好友团聚一番;此外,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农民亦借立秋日点烛祀神,祈求来年粮食丰收,生活美满。
    我在老家过秋的机会不多,但有一次令我刻骨铭心。那是1969年的立秋,足以让我终生难忘。这是一个多事之秋,我随婶婶回老家上小学一年级,由于我们家劳动力少,生产队分配的口粮也很少,我和婶婶经常吃没有油的菜粥,诸如马齿苋粥、苦脉粥、麻叶粥等均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当别人问起时,我们还得“美滋滋”地回答:“因为我们喜欢吃菜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晓,这句话只是为了不被人瞧不起而又无可奈何的托辞而已。到了立秋那天,我企盼着有鸭肉和酿  吃,但我彻底失望了:奶奶将我们家养的四只肥鸭拿到墟上去卖掉了,换回一口大铁锅;我们连干饭都吃不上,哪有酿  吃呀!我躲在大门后面直哭不停……那时的我,还无法真正理解“穷”的含义,只觉得秋日期盼一次“美餐”,对一个6岁的小孩来说并不过分。30多年后的今天,老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了,过秋宰几个鸭子,蒸几锅酿  早已不成问题了。不过,30多年前过秋的经历,一直珍藏在我的记忆中,我时常翻开“记忆簿”,为自己拥有这笔难得的精神财富而感到自豪,感到荣幸!
    儿子已11岁了,每次过年回老家都是当天来回,从未在老家住过一个晚上。这次,我下决心带他回家过秋,顺便住上几个晚上,让他亲身体验一下乡村生活,当然,我也很希望从儿子身上找回自己童年的影子。开始,我把意思跟儿子说了,他死活不干,要么当天来回,要么不去。后来,经过我反复做工作,他终于答应住一个晚上。这足以让我感到安慰了。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家了。我先向奶奶、婶婶等问过安,第一件事就是带儿子去看我的母校——夏阜小学。沿着田间小路,我一边走一边向儿子讲述着往事,儿子也十分认真地听着,时而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来这里读书?”“那时候有电灯吗?”“为什么阿姨和舅舅没在这里读过书?”说着说着,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小学的校园内,儿时上课的课室早已踪迹全无,建起了几座楼房,儿子见我若有所思,沉浸在回忆中,他便非常体贴地举起照相机,帮我拍摄了一张照片。我向儿子报以微笑,对他的理解表示满意。
    秋日的清晨,我帮婶婶张罗着过秋的东西:宰鸡宰鸭,炒花生米,剁肉馅等,儿子也显得特别勤快,他帮忙舂花生米,做甜的馅料;最令人费解的是,儿子主动要求烧大灶火蒸酿  ,只见他侧坐在灶阶上,熟练地使用着长长的大火钳,时而用火钳夹着柴草往灶里送,时而又用火钳在灶里挑火,不久,儿子就满脸通红,汗珠直往下掉。婶婶在一旁看着,笑着,“他怎么会烧火呢?”“他怎么不怕热呢?”“他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婶婶不断地问着,对我说着。是啊,30多年前的灶台早已拆了,但我也是这样坐着,用小手费劲地使着火钳,夹着稻草、鲁草往灶里塞,经常由于塞得太满而火苗熄灭了,被浓烟熏得眼泪汪汪,有时又因为点火老点不着急得想哭……我看到儿子有这种烧火的天赋,打心眼里高兴。
    中午,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各种美味佳肴。过秋最有特色的食品便是炒子鸭、白切鸭和酿  :炒子鸭,首先选1斤多重的嫩鸭为原料,宰好后剁成块,加入盐、胡椒粉、酱油和生粉等,腌一段时间后,再以子姜、萝卜为配料,然后在猛火上爆炒,香甜可口的炒子鸭便做成了;白切鸭的作法简单一些,将宰好的鸭子整个放在沸水锅里煮熟,然后剁成小块即可,白切鸭最讲究的是它的蘸料,蘸料用蒜末、白醋、白糖和香菜配成,再加上炸热的花生油,把鸭肉蘸入蒜醋中,一股鲜鸭肉味、酸甜味和香菜味直往鼻孔里钻,令人陶醉;酿  用湿的或干的糯米粉,加入沸水搅拌成半生熟米团,它的馅特别讲究,有甜的和咸的两种,甜的用炒熟的花生米,舂碎后混白糖,又香又甜,咸的用萝卜干或冬菜混肉末,炒熟备用,最后,分别将准备好的甜的、咸的馅裹入糯米皮内,蒸熟后香滑可口,老少皆宜。
    傍晚,我又带儿子来到以前挑水的小溪的沙滩上,我给他讲那时掏沙穴过滤溪水的情景,儿子十分好奇,叫我边说边做示范。我非常麻利地掏好一个大沙穴,慢慢地浑浊的水就渗透进来了,由少到多,有浑渐清,不一会儿,一大穴清水便出现在我们面前,儿子迷惑不解地跑到溪边去瞧瞧,然后又跑回来看看沙穴中的水,很显然,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溪里的水是浑浊的,而沙穴中的水是清澈的。儿子观察了好久,然后问我:“妈妈,是沙子有过滤作用吗?”我点点头。“那溪水底下不也有很多沙子吗?为什么溪水还是没有沙穴里的水清呢?”儿子还不满足地问道。我耐心地解释了一遍,儿子总算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返家的路上,儿子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你那时候多好,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要是我有时航机多好啊,我就可以坐着它回到你那个年代去。”望着儿子幼稚而又可爱的脸,我深有感触地慨叹:“也许儿子的生活中真的缺少点什么!”
    在老家过秋后,我们准备回梅城了,可儿子还想住几天,我觉得纳闷:他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儿子坦诚地说:“这里很好玩,可以放鞭炮,有冰冷的井水洗澡,又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做,还有这么多故事听……”听完儿子的话,我从心底里感到宽慰,这正是我要带他回家过秋的真正目的!

 

(此文发表于《梅州日报》1999年9月11日第四版)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2 |  阅读: 4764 |  个人分类: 随笔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08.02.07 11:30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兔公子
2010-02-04 16:38
让小孩回归农村,了解农村。老师用心良苦!

 回复 发布者:原野·大蟹
2007-08-15 19:22
在那烧火的是黄老师的儿子么, 呵呵,看起来好可爱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