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加载中...
正文
|
||||
婆媳之间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处理各式各样的关系。如果某些关系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工作和家庭,更重要的还会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健康。在很多人看来,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可谓最难处理的。古往今来,多少夫妻因婆媳关系而争吵,甚至分手,多少丈夫,也因长期介于婆媳之间而心力交瘁…… 然而,我却认为:婆媳之间的关系是要靠双方去经营的,不是谁对谁错那么简单的问题。我结婚22年了,与婆婆真正住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关系很好,没有觉得有什么关系不好处理的。婆媳之间从来没有红过脸,更别说吵过架了。我尊敬婆婆,婆婆也很理解我。我与婆婆相处的经验是:凡事不要太认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谦让。这样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记得刚结婚不久,我们在公公婆婆家里住,那时的条件非常差,住房的面积小,空间窄,人口多,六畜望。开始我很不习惯。每天上课回家,就得帮忙煮猪食、喂猪、喂鸡等,或是准备全家的饭菜,晚上还要洗全家的衣服,一直忙到很晚,等我想坐下来备课改作业时,已经很疲惫了。作为受传统教育的客家女性,我不怕干家务活;作为儿媳妇,我也无怨无悔。可有一次,先生有闲暇在家看报纸,婆婆不叫儿子去买米,却叫我去粮店买30斤大米,我虽然心里不舒服,本来这么笨重的活,该叫男人去做的。但我是新媳妇刚过门,怎么敢吭声?于是我就拿了粮本、米袋和钱,骑着自行车乖乖去了。等我把米搬回家时,先生还在一动不动地在看报纸,我也默默无语……这也许这是客家女人的悲哀,婆婆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她觉得这样吩咐我干活不会有错。我也认为她的确没错,这是客家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女人必须入得厨房,出得厅堂,重活累活都要抢在前头。由于长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也没有了自我,心里只有家庭、丈夫和儿女,相夫教子就是天职。我的婆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我的榜样! 结婚一个多月后,我觉得生活变得一塌糊涂,没有安静的环境备课和写论文,以后要评职称怎么办?于是,我就要求搬出去住,家里人几乎都反对,他们担心邻居们笑话,刚娶回来的媳妇就“离家出走”,以为三代人相处不和睦。那时,我私下先与婆婆商量,征求她的意见,求得她的同意。婆婆理解我的艰难,也尊重我的事业心,第一个出来支持我,她默默地为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帮我疏通其他家庭成员思想上的疙瘩,使我能顺利地搬到先生的工作单位去住。当时先生在中学任教,条件比家里更差。可我为了自己不再重复婆婆那代人的人生道路,我要拼搏,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事业。然而,周末我还是回家帮忙干家务,充当儿媳妇的角色,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逃避家务,最后家里人慢慢也理解我了。我真的很感激婆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我待产的日子里,以及后来的产假里,婆婆非常细心照顾我,护理也很周到。家里当时还有一个80多岁的半瘫痪的外婆,婆婆在我生儿子住院的10多天里,一直在医院照顾我,回家后她每天早晨来帮忙一下,晚上下班后又来一趟,帮我做饭、洗小孩的尿布等,生怕我没有人关心。她还苦口婆心地教我要如何防风,要如何饮食,别任性。她把她的生活经验全教给我,我至今仍然感激她。 然而,有一次,婆婆准备盛稀饭给我儿子吃,她拿了碗顺手就往大水缸里一舀,把水往水沟里一倒,算是洗碗。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水缸里的水是备用水,由雨水、自来水等汇集而成的,家人有时候在那里洗手,洗衣服等,一般不能洗食器的,我觉得婆婆这样做很不卫生,可我一句话也没说,很多话均默默地忍进肚子里去了。因为我理解婆婆,她可能也是一时着急,不是每次都象这样不讲卫生的。如果我当时就不顾大局、大发雷霆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啦。 我最喜欢和婆婆坐在一起,听她叙述陈年旧事,诉说着黄家的历史……一遍又一遍,我不会烦厌,也不会插嘴。因为,我身为家庭中的一份子,我必须了解他们,融进他们的生活之中去。我结婚时,婆婆没有给我任何礼物,我也从不介意;我却常给她买衣服,买鞋子。 如今,我婆婆有空到我家里来,我就陪伴她到校园里散步,同事、邻居大多数都误以为是我娘家的妈妈呢。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