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惨败?


                   甲午战争中国为何惨败?
   了解刻毒无比《马关条约》后,不难想象清庭在甲午战争中如何溃不成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先简单回顾下这一段历史。
   ——朝鲜战争。1894年因为发生内乱,藩属国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支援。就在中国向朝鲜派兵时,日本军队也大举入朝,进占汉城。后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击沉海上运兵船。紧接着在平壤战役中,致清军残军一口气溃退500余里,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黄海海战。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但海战的结局却是北洋舰队被击沉5艘军舰,受到重创;而日本舰队未失一舰,只有几舰受伤。黄海海战的胜利使日本举国上下欣喜若狂,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而北洋舰队在此之后更不敢出海作战,完全失去应有战略作用。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
   ——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
   日军兵分两路攻打辽东半岛,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入侵,一路从海上进犯,在花园口登陆,直取旅顺后路。日军2.4万人及大量军马辎重,整整登陆了半个月。清军虽然事先得到了情报,但陆海路均几无任何行动,让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无比顺利地占领旅顺。然后兽性大发残忍屠城,杀害数万旅顺军民,全城仅有36人幸免于难。
   不久日军共3.4万人用5天时间在荣城登陆。中国陆军未能组织有效抵抗,海军近在咫尺,但李鸿章命令“以舰队全力坚守刘公岛”,伏匿于威海坐以待毙。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享后来承认:“如丁汝昌率舰队前来,用鱼雷艇对我袭击,我军岂能安全上陆?”
   对比上述史料,不难发现历史不乏惊人重复。仅总结两大点:
   首先,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与时下中国足球差不多。与1930年代的九一八事变如出一辙。几十万东北军竟然溃退至大西北。但与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高岗等领导的抗美援朝天渊之别
   同时,要政权不要主权,清庭等既得集团利益凌架在民族国家之上。再依据其在1931年后被日军重新扶植倒推分析,满清“宁赠外人和不予家人”属于既定方针,一直具体落实行动。这也几乎是所有腐烂透顶专制政府共性。至于战事中出现缺乏枪弹,或者弹药掺糊沙子更是不足为奇了。
   不少网友进一步总结败因,现综合整理如下:
   第一、中国非输在国力和军力
   一、经济。当时大宗商品如钢、煤、铜、油甚至机器制造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主要经济指标除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二、军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当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海陆军总量甚至中国还略占优势。
   第二、清庭败因分析
   一、对日本侵略国策和准备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与洋务运动差不多同时开始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1887年更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和舟山群岛等。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包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虽然也有清醒之士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清朝主流仍以为日本不过“蕞尔小邦”等。连身负国防重任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力开动战争机器之时,清政府反而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二、一厢情愿避战求和一味幻想外国调停
   掌管实权慈禧太后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幻想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因为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未料到英日已在背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了事。
   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清政府和李鸿章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反而放纵敌人。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历史证明,要想求得和平,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认为“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再来看黄海海战失败的过程:
   双方舰队的实力其实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单纯从军力上看,中国舰队还略占优势。
   而北洋舰队战斗表现呢?
   一指挥失当。逼近敌舰时队型莫名散漫。开战不久,旗舰上海军提督负伤无法继续指挥,可事先又未指定代理者,导致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各自为战。二临阵脱逃。激战中济远等三舰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4艘鱼雷快艇有3艘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三军事技术低下。北洋舰队的一艘鱼雷快艇在距离敌舰西京丸号40米处发射鱼雷,竟然未能命中,鱼雷从舰底一米处划过。而日本海军部长正在此船上督战。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具体情形前面已提及,不再重述。从军事战略上来说,这是甲午战争中最致命的。只是现代军事中海军和航空母舰地位如何,对于中国国防影响,则另当别论。当务之急真正弄清谁是我们的敌人和朋友。如果把历史从未要过一寸领土强国作为假想敌,把百多年不断祸害亚太地区恶邻作为世代友好对象,那么历史会不会惊人地重复呢?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1 |  阅读: 1159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3.06.28 18:27

评论


 回复 发布者:有序与无序
2013-06-29 09:56
甲午海战,日本人是举全国之力,全民上下一心,十年精心准备,策划的战争.至于中国,是朝廷内部淮系,李鸿章政治集团的战争.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