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母亲从乡下来


母亲退休了,说要帮我带小孩,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儿子尚读小学,学校离家又远,要过好几个十字路口。每次接送都累得我腰酸背痛,还要强打精神投入工作,实在是顾此失彼。母亲的到来无疑大大减轻我的负担。
但很快,我又不禁忧心忡忡。我是客家人,妻子是讲白话的本地人,年轻人在一起还好说,母亲可是好几十岁的人啦,到时会不会跟妻子合不来呢?我的一位老乡,好娶了个讲白话的妻子。他母亲寡居多年,原以为儿子读大学出来工作有出息了,也就跟出来享福。老家的家俱均贱卖处理,房子也请人看管。下了很大决心,一定要跟儿子处理好关系,一切顺从她。然而出了个半个月,矛盾就出现了,一个月就住不下去了。可又实在无脸面再回乡下去……其实老乡的妻子并不是悍妇,只是婆媳俩人的生活习惯、习俗不同难以调解。现在轮到我了。
我赶紧给妻子打“预防针”,恳求她几事都让着老人一点。接着就拼命宣讲,讲我小时候母亲如何陪读书到深夜,如何厚着脸皮给我借学费——妻子说行了,我又不是小学生,耳朵都起茧了。我双手一合:“拜托”。
一天正是吃晚饭时分,一个电话打过来“是馆长屋企吗?”“是宾位?”一阵开心的笑声熟悉而又亲切。“是妈呀。”没想到母亲也会诌几句白话,第二天,母亲如期而至。
母亲来后,我尽量调动脑筋,讲一些全家人都爱听的趣闻,让气氛轻松而又和谐起来。又下厨老乡母亲炒菜盐不要放太多,火要旺些,放些烧酒将菜炒得又鲜又嫩。这些饮食习惯都跟家乡不太一样。阿尔佗佛,十多天了还是阳光灿烂一切正常,婆媳俩还时不时有讲有笑。
单位派我出差,为期三天。我走了,家里怎么办?于是我大耍收买政策,答应将私房钱拿出来给妻子买项链。临行前又左叮咛右嘱咐,将妻子的喜乐好恶一一讲给母亲听,才提心吊胆出发。
第三天,会议安排到酒楼吃饭,然后跳舞联欢。我哪有这份闲心,归心似箭,连晚都不吃,连夜赶回来。到了家门口,猛听母亲大声大气讲着家乡话。我想坏了,坏了,真的干仗了。我嫌掏钥匙太慢,就“嘭嘭嘭”急拍门。来开门的是妻,只见她满脸通红,却是笑声朗朗。原来她们不是在吵架,而是母亲在讲乡下的笑话。
当晚,妻子递给我一个剪贴本。全是关于珠三角习俗的,还说“妈剪了半年多的报纸了。”
母亲就是这样的母亲。我决定明天自己下厨做几味正宗家乡菜,慰劳母亲。我抚着妻子娇嫩的脸,叮咛道:明天的菜你觉得不好吃也要多吃。
“人家知道了”妻子娇嗔道。
[朋友要我母亲节写点什么,我竟不知写什么好。这篇是十几年前,发表在省级某报,就是它,用它来充数吧。]
]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828 |  个人分类: 情感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2.05.12 10:21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