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打通岭南的历史


打通岭南的历史

——作家程贤章、熊育群对话

广州日报记者 龙迎春

记者:先生您近年以行走散文享誉中国文坛,尤其是有关南方文化历史的大散文,受到广泛关注。莫言说您的散文“贯注着强烈的时空意识,总是能从司空见惯中,翻出大的境界,使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您新近的散文集《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莫言评价为“把酒临风,感慨太息;俯仰天地,神游八极;造句奇特,出语惊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楚骚遗韵。”我读了书中一些重要篇章,是关于岭南文化和历史的,像《客都》、《迁徙的跫音》、《龙行之地》,它把岭南二千多年的生存发展史,进行了文学的还原。

熊育群(以下简称熊):对岭南历史的关注,我是从一支军队开始的,那是秦始皇的军队,50万的大军,从龙川翻过南岭山脉,作为有文字记载或者说融入中华大历史,这正是一个开端。而从客家人1600余年的大迁徙,我看到了广东作为一个移民之地,它怎样与中原步步融合,同时形成一种不同于中原儒家文化传统的岭南文化。在时间进程里,我感受着文明中心的南移,从黄河文明到长江文明,再到珠江文明,今天广东占据的优势正是由于大移民带来的。

记者:程先生您是客家人,曾创作描写客家大迁徙的长篇小说《大迁徙》,对于客家、潮汕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与先生一样以文学的方式切入到了岭南文化中。

程贤章(以下简称程):中华民族一千多年的漫长迁徙史,直到二十世纪末仍是文学园地的一个空白。我的《大迁徙》是我向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钟阳胜“请缨”的,第一个“吃螃蟹”无非是投石问路或抛砖引玉。小说出版后又在报纸连载,引起反响。

看了熊育群的《迁徙的跫音》,作为一个外来人,他对客家迁徙的了解令人惊讶。这篇散文在《花城》发表,《散文选刊》转载后,又被评选进入去年的中国散文排行榜。三次大迁徙,客家路经哪一个县他都搞得很清楚,甚至许多地方他都到过。读他的书,初看天马行空,细读便感受到运载着的深沉历史。空灵与写实相融一体。他写客家大迁徙,是从静中表现历史上生命的大动荡,历史与现实都渗透在他的血液里。

熊:我在想,客家人没来之前广东是什么样子?那些统称为百越族的土著极少见诸文字。那是另一种生存,另一类文明。这种文明也许并不逊色于北方,这从广东新出土的石器、花纹细密造型轻巧的陶器等文物得到证明。这些埋没于地底文物的主人,他们的血液依然还在南方人的身上流淌,像文化的交融血液也随时间进行悄无声息的大融合。大迁徙带来了文化的延传和融合,一个被中原人视为荒蛮湿溽的南方,成了一个富庶的、诗词歌赋的江南。

程:客家、潮汕文化,你的《客都》中有非常精妙的描写。我是梅州人,又在潮汕客居十年,但至今没有一部描写潮汕的小说,对不起潮汕父老乡亲。你写的潮汕很到位,从衣食住行到娱乐,直指他们的祖先可能是王室贵族后裔,这正是我多年百思不解、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你提到一江两名,一江两个民系,而且这条江只有几百里没有出省就汇入大海,也是一个奇观。潮人与客人,互不服输,潮人讥讽客人“山精”,客人嘲笑潮人“学老古,拦腰卡”,其实各有长处,潮人面对大海见识广;客人好闯荡。

熊:潮人是岭南的一个异数。同样迁自北方,但他们很少关心自己的来历。他们占据了岭南最好最肥沃的土地潮汕平原,作为强者,他们除了表现出孤傲,从骨子里也透出一种凄惶。他们把一个贬官大文豪韩愈当作神灵来祭拜,江山也易姓为韩。韩愈在潮州只有八个月,其作为并不特别显著,但影响却横穿时空到今。这其中的缘由,恐怕更多要从心理上文化上去找。

潮州文化,表现最极致的是它精细的审美趣味,精工细作的潮州菜,讲究素养品位的工夫茶,散淡闲致的潮乐,抽纱刺绣、青白瓷器、镂空木雕。

程:甚至耕田种地,把绣花的功夫用到耕作上,潮州陈桥大队三分地里闹革命,1958年的《红旗》杂志就宣传过。

熊:他们好像害怕丢失这样一种趣味,不敢变易,代代相传。

潮乐保留了汉乐的原味——它是中原古音的演变,沿用24谱的弦丝。潮州菜也是古老的口味,“豆酱焗鸡”是宋代就有的菜。潮州话相当多地保存了古汉语语法、词汇。

程:走路叫“行路”,吃饭叫“食饭”,吃饭了没有叫“食未”,喝粥叫“食糜”,要叫“欲”,菜叫“羹”。

熊:在建筑上,潮人说“潮汕厝,皇宫起”,他们建房子就像建皇宫一样讲究,从风水、格局都有不少的形式,最著名的有:驷马拖车、下山虎等。祠堂是最奢华的建筑,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它是潮州建筑的代表。潮人还用红瓦表示一种特别的荣誉——标志一个村落曾经出过皇后。大凡造型艺术,都表现出一种东方式的洛可可风格,这种繁复的趣味在如今简约化的现代社会中仍旧在潮汕平原留传。

这些几乎成了他们的根——文化的依赖——他们视之最高贵的品格。正是这种文化把他们凝聚到了一起,使他们成了“胶己人”(自己人),也使他们可以乜视周遭。

潮州菜,器具之多,调料之丰,味道之淡,做法之精,吃法之讲究,就不是民间的饮食,像宫廷的享用。因此,我想下一个结论——这个民系一定出自贵族。他们隐瞒自己的历史,祖先隐名埋姓,只把过去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保持,向后传递。潮州有一个鄞姓,就有人说是由靳姓改过来的。楚国大臣靳尚是鄞姓人的祖先。也许是陷害屈原的原因,后人耻于用这个姓氏。

说梅州是客都,它曾经是一个迁徙的终结之地,也是一个再度出发的地方。客家人沿着汀江一路西行,到了一江两岸升起炊烟,汀江下游的半军事化的土楼已经不需要了,梅江的围龙屋防御性已经减弱。儒家文化的气息却得到了加强。封闭的建筑里表现了空间上的伦理。像承德楼,、南华又庐,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程:客家人对根的追问,构成客都的独特风景,甚至成了一种新民俗。恳亲大会定期开,世界各地的客家云集。

熊:没有一座城市像梅城会与一棵树相联系。城东有棵大榕树,客家出行,要在这棵大榕树下拜祭。因为一棵树,一座城市变成一座村庄。

程:说到客人的闯荡,490万梅州人,300多万人走向海外。客人崇文好学,闯世界又总想当个小首领,因此有无梅不成衙之说。

熊:若说广东的移民,秦始皇的军队是第一批,为了让他们落地生根,始皇帝从中原送来了一万多女人,给士兵做“衣补”,也就是做老婆。与部队一起到的还有那些被当作囚犯的六国贵族的后裔。第二支要数畲人。

畲族人的迁徙开始于商朝末年。他们翻越桐柏山,渡过汉水、长江,直奔洞庭湖南岸,从这里,他们分成两拨,一路逆沅江而上,进入四川酉阳;走出武陵山脉后,沿着南岭山脉一路东行,一直到广东的潮州定居;另一路入江西,直奔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在梅州定居下来。

客家的迁徙开始于东晋,他们从陕西潼关出发,过新安到洛阳,沿着黄河向东,经巩县、河阴,转入汴河,走陈留、雍丘、宋州、埇桥,在泗州进入淮河,一路水上下扬州,一路从埇桥走陆地,经和州、宣州、江州、饶州,溯赣江而上,抵达虔赣。少数人绕过南岭山脉,从武夷山南段的低平隘口东进,进入闽西石壁,再西迁至梅州。

程:唐朝有一次大迁徙,主要是居住吉州、虔州的客家为避战乱(黄巢起义)而起的。我的《大迁徙》写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历经三次大迁徙,梅州才成为客都。

熊:南方的历史很奥妙。在南方的山水间,你能随时发现历史。深圳鹏城村是明朝北方一支军队形成的村庄,现在仍有一座六百年的城墙围绕。客家人文天祥侄孙文应鳞逃到了这一带,在一座山头上悄悄繁衍生息,已发展成一个文家村。还有南雄的珠玑巷,一条老街,不同姓氏的宗祠一栋紧挨一栋。宋代时,客家人翻过梅关迁居到这里,他们成了珠江流域许多广府系人的祖先。

在南方,你几乎可以找到另一部中华史——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回音。

 程:你的文章就在编织一部历史,人文地理,历史现实,挥洒自如,信手拈来,岭南就需要你这样波澜壮阔的大散文,这样天人合一的精神品位。

记者:先生《春天的十二条河流》的浪漫,《复活的词语》的博识,《生命打开的窗口》的沉痛,《客都》的大文化视野,《脸》的民间文化辨析……虽然题材多变,手法各异,却都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内含,有南方山水的优美意境。引出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深长思考。而先生《大迁徒》对一段历史的塑造,《围龙》对客家生活的描写,本身就成了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它使您成为客家杰出文化人士。你们的作品从文化上打通岭南历史,这将对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熊育群  1962年端午节生于湖南汨罗,1983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从事过建筑设计、新闻、出版等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获得第十三届冰心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一等奖,进入2004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曾任第三届中国鲁迅文学奖评委。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随花而起》、《灵地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春天的十二条河流》,长篇作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两书均进入畅销书排行榜),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一直在奔跑》等10部作品。


推荐到博客首页 (5) |  复制链接 |  评论: 5 |  阅读: 16369 |  个人分类: 思想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09.04.25 09:41

评论


 回复 发布者:恒达咨询
2009-05-17 12:00
我是汕尾人,在梅州学习工作生活二十五年,对两地文化也有一些感触,看程老的书,每每有程老已为我代言,我若再说反而有使其味变淡之感。

发布者:匿名
2009-05-02 16:59

 回复 发布者:yulh159
2009-04-28 09:04
潮州文化,表现最极致的是它精细的审美趣味,精工细作的潮州菜,讲究素养品位的工夫茶,散淡闲致的潮乐,抽纱刺绣、青白瓷器、镂空木雕。=================================================================================体现了“仁爱致祥”的儒家气息

 回复 发布者:阿旺哥
2009-04-26 22:27

 回复 发布者:小孩儿
2009-04-26 15:18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