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五)家乡的记忆——竹编


标签: center

 

(五)家乡的记忆——竹编

 

      我的家乡小塘村是著名的竹编之乡。家乡竹编的特点有五:一是品种单一。全村只编挡雨遮阳的斗笠。而周边村寨的竹编品种繁多,有粪箕,簸箕、扁担、竹箩等。二是斗笠的造型独特,整体圆形,直径约70厘米;顶部椭圆,有两只角,带在头部,系上绳子很稳固很舒服;体积较轻,久带不累;夏天因透气而凉快,下雨再大也不漏水,特别适宜农民在田间劳作。三是历史久远。何时开始,无从考证,根据村里老人的记忆推断,至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四是普及性广。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编织,产品远销市县内外。虽然周边村寨的竹编品种繁多,但从业者只占少数。五是村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改革开放前,大多数家庭的粮食都不够吃,于是,许多人就靠编织斗笠上街卖钱,买回一些五谷杂粮来充饥。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父母因剧团解散,回乡务农好几年。家里一年少几个月的粮食,于是,父母白天在生产队上工务农,我白天上课(高中),晚上与大妹、父亲一起编织斗笠,上街卖给摆摊专门销售斗笠的寿昌叔公。由于钱少,只能买回少量的大米和木薯片度日,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这种日子一直到一九七五年我父亲复职(母亲七六年复职)才改观。

      斗笠看似简单,但编织工序复杂。工具有铁锯、篾刀、剑门、陶瓷缸等。材料有竹子、箬叶、桐油纸等。以上材料本村没有,全部要上街采买。第一道工序:用铁锯把竹子裁成不同规格的竹材。竹子要选三个品种:石竹、黄竹和绿竹。石竹内馕性韧,适合开侧篾编斗笠的底面框架;黄竹用于制作斗笠的边框;绿竹节间距离长,且竹皮韧性好,用于做固定边框的缠篾。第二道工序:用篾刀将石竹开成侧篾。这道工序技术要求最高,一般人要学上几年才能出师。由于石竹多节,技术不好容易断;相反,技术好就能快速顺利过节,开出均匀的篾片。第三道工序:把粗篾片通过剑门(用两片打磨锋利的钢制刀片固定在专用木凳上就成了剑门)加工成片片均匀且光滑的篾片。第四道工序:用篾片在斗笠的模子上编织成底面两个框架。第五道工序:用篾刀将黄竹制作成斗笠的边框条,边框条要求削去锋棱,保持整条圆顺,两端薄尖,然后按斗笠模子边框大小作人工弯曲。第六道工序:用篾刀将绿竹开成宽度约一厘米,皮薄约一毫米的缠篾,馕的一面要削得光滑。第七道工序:使用陶瓷缸,把篾片编成的斗笠的面模子固定,然后贴上醮水的桐油纸(面纸)。第八道工序:在桐油纸上贴上一层箬叶(客家人常用箬叶包粽子)。第九道工序:在箬叶上再贴上醮水的桐油纸(底纸)。第十道工序:把篾片编成的斗笠的底模子盖上、压实,此时,一顶斗笠就基本成型。第十一道工序:用绿竹开成的缠篾穿过斗笠的底面两个模子,把边框条固定在斗笠的边缘上,制作成一顶圆形的斗笠。第十二道工序:用篾刀轻轻拍打斗笠底面,从而形成漂亮的造型。第十三道工序:把斗笠一顶一顶摆开晒干(因夹在底面模子中间的箬叶和两层桐油纸有水分),避免发霉生黑斑。至此,全套工序完成。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村里的老人们则常常发出“成也斗笠,败也斗笠”的感叹。意思是说,因为家家户户编斗笠,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又因为家家户户编斗笠,村里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用功读书,导致读书出身的成功人士偏少,比不上邻村出的人才多。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竹编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梅州市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办起了第一间竹器厂,命名为“学少工艺厂”,专门生产出口竹器。学少工艺厂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办厂二十多年,先后生产130多个规格品种,赚取外汇(美元)逐年增加,刚开始是1400多元,最多时达到3500000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荷兰、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家家户户实现了由生产斗笠到生产出口竹器的历史性转变,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大大改变了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革开放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年轻人不再喜欢带竹编斗笠了,而喜欢用雨伞、雨衣来遮风挡雨了。现在村里只有极少数人继续编织斗笠,当然,喜欢带斗笠的也只有少数老农民了。说不定哪一天,竹编斗笠将成为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们去专门保护了。

2014-2-28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7 |  阅读: 1579 |  个人分类: 回忆录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4.02.28 07:34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3-05 06:10
小2: 是啊,希望能被重视~~~
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意图,就是想引起社会对竹编工艺传承保护的关注。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3-05 06:05
影窗: 安流镇,是个竹编之乡,曾经有个同事的爷爷就是靠竹编来维持生计的,七十岁的老爷爷了,还能心灵手巧的织竹编。 ...
但愿家乡的竹编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回复 发布者:小2
2014-03-02 21:11
难老好人: 好久不见。今日来访,倍感亲切。竹编工艺也和其它许多工艺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很重要。
是啊,希望能被重视~~~

 回复 发布者:影窗
2014-03-02 21:06
安流镇,是个竹编之乡,曾经有个同事的爷爷就是靠竹编来维持生计的,七十岁的老爷爷了,还能心灵手巧的织竹编。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3-02 19:59
好久不见。今日来访,倍感亲切。竹编工艺也和其它许多工艺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很重要。

 回复 发布者:小2
2014-03-01 22:05
好久不见。文字读来还是一样亲切。我过年回去老家也碰巧遇着了编簸箕竹箩的老人,传统工艺很有意思,可惜越来越少人会编了。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2-28 10:55
miss默默: 文章中的小塘村是恩施的?
文章中所说的小塘村在五华县安流镇。

 回复 发布者:miss默默
2014-02-28 09:54
文章中的小塘村是恩施的?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