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八)家乡的记忆——武术


标签: center 武术

(八)家乡的记忆——武术

      我的家乡堪称武术之乡。农闲时节,在禾坪(打谷场)上,家门口,厅堂里,到处都有村民练武的身影。有的舞枪弄棒,有的耍拳对桩,五花八门。练武之人,既有青壮年,也有少年儿童。尚武之风,独见一斑。

      小塘村的尚武之风何时兴起,难于考证。不过,听老人们说,在民国时期,本村一个叫阿胜师的人,出门到福建谋生,拜师学艺,学得一身少林(南少林)功夫。后来,阿胜师回乡开拳馆,收徒弟传武艺,对本村的武术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阿胜师的一个徒弟叫古宝二,学得师傅真传,拳脚功夫了得。在民国时期,军阀进村抓壮丁,古宝二趁两个押解士兵不备,奋起反抗,拳打脚踢,把两个士兵打入村边的荒粪坑里,趁机逃出村子,此事在村里传为美谈。我亲眼所见,村里有一个叫古彩金的中年人,虽然身材瘦小,但是,一条长两米,重十多斤的稠木棍,舞起来虎虎生风,他的棍法就是阿胜师所传的少林缠丝棍。阿胜师的孙子古继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村里常年有两支醒狮队。逢年过节,重大庆典,都有醒狮队的表演活动。一只狮子,一头一尾,两人扮演。狮头重十多斤,舞狮头的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把狮子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舞狮尾的也不简单,整个人被布做成的狮身罩在里面,还要配合狮头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没有扎实的功底也是做不好的。另有一人扮演沙婆,沙婆用手中的青草引诱狮子。狮子和沙婆跟着锣鼓的节拍,表演得活灵活现。后面有跳桌(四方形的八仙桌)表演,表演者先跳四个桌角,接着从整个桌面上腾空跳过去。接着还有拳术、棍术、刀术、耙头、铁尺等器械武术表演,有单人表演,也有双人对练,如“空手对双刀”、“单刀对铁尺”等项目。最后是“钻刀圈”和“钻火圈”表演,惊险刺激。醒狮队的队员个个有功夫,人人有绝技。据我所知,耙头功夫最好的是古伏卿,他身材高大,舞起三尖耙头,威风八门,活像现代版的鲁智深,他曾在五华县武术运动会上获得好名次。舞双刀最好的是古俊良,他身手矫健,表演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既实用又好看。打“车钻拳”最好的当然是古宝二,马步一扎,稳如泰山,双拳挥动,哔啵作响。棍术超群者自然是古彩金。每年春节,醒狮队除了在村里表演,还要敲锣打鼓,舞着狮子,到各家各户拜年。小户人家在家门口拜,大户人家还要进门到厅堂上拜。户主就会封一个红包“喂狮子”, 红包多少不限,图个吉利。小塘村的武术和狮队出了名,外村外寨也会邀请狮队去参加庆典、祝寿等活动。有时,主办方会试狮队表演者的功夫,把赏银用红布包好高挂在厅堂大梁上。这时,狮队就要用数张桌子叠成几层,舞狮者一层一层向上表演,最后把赏银“吃”进去,难度极高,功夫不扎实者难于胜任。

      我少年时代曾跟随大人学过“车钻”拳。一开始,大人要我先学扎马步,并强调这是学功夫的基本功。扎马步时间长了,腰腿酸疼,我从中体会到学功夫的辛苦和不容易。大人还说,学功夫是为了强身健体,为了防身避害;练武之人要有武德,不能好勇斗狠,惹事生非。其实,这也是做人的道德要求。我练武最终并无多大成就,但还是收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时至今日,我腰腿功能尙好,走路健步如飞,甚至还不知腰酸是怎么样的感觉。我想,这恐怕与年轻时的劳动锻炼和练武有一定关系。   (2014-3-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2) |  复制链接 |  评论: 5 |  阅读: 2428 |  个人分类: 回忆录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4.03.10 07:36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张维耿
2014-03-16 15:58
看了难好老人这篇博文,不禁联想起我2月11日发表的《打大庞狮——闹元宵民俗活动之二》。正是因为有了平日武术和舞狮的严格训练,才有昔日节庆打大庞狮的精彩表演。可惜如今那些硬功夫都失传了。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3-13 18:27
六十年代的河: 大师不仅唱歌、拉琴、跳舞、写作,竟然还会武术哟,真正是文武全才呀!
过奖了。

 回复 发布者:六十年代的河
2014-03-13 10:46
大师不仅唱歌、拉琴、跳舞、写作,竟然还会武术哟,真正是文武全才呀!

 回复 发布者:难老好人
2014-03-12 19:30
晴耕雨读: 好人兄是五华古姓人?在民国乱世,梅县梅南镇古姓人家习武之风亦甚炽~
多谢耕读兄提供信息,要不然,我还不知梅南镇还有尙武的同宗。

 回复 发布者:晴耕雨读
2014-03-12 17:23
好人兄是五华古姓人?在民国乱世,梅县梅南镇古姓人家习武之风亦甚炽~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