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台湾乡土文学之父——钟理和



钟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台湾客家籍作家,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之父”。

钟理和曾用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钟理和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这位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生前一直在默默地拓荒,其作品的价值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表彰其贡献,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钟理和”。

出生于台湾日治时期阿缑厅港西中里大路关庄新大路关(今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传统的六堆之一)。1928年毕业于盐埔公学校。有一同父异母兄长为钟浩东(原名钟和鸣,钟理和在其作品中皆以和鸣称呼其二哥)。

钟理和,著名小说家,因为一生至死至终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人们称呼他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他生前发表的小说约30余篇,绝大部分刊于联合报副刊。1976年《钟理和全集》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张良泽编;2009年《新版钟理和全集》由高雄县政府文化局出版。代表作《夹竹桃》、《故乡》、《贫贱夫妻》、《雨》、《笠山农场》、《原乡人》等。

1915年生于屏东郡高树庄的新大路关(今屏东高树),1960年肺疾病逝,得年46岁。父亲钟蕃薯名闻六堆客家地区,是地主也是农村企业家,家境不错,母亲刘水妹是偏房,刘水妹育有三子一女,钟理和排行第二。童年的他甚得父亲疼爱,因为性格木讷老实,被家人称做“阿诚”,意谓憨直忠厚。直到去世,附近熟人还是称呼他阿诚哥或阿诚伯。

八岁入盐埔公学校毕业后,因体检不合格,未能继续升学,故转读私塾学习汉文,引发对文学之兴趣。之后继续到长治公学校上高等科,其后再受汉文教育两年,受老师光达兴秀才的古文学影响甚深,曾撰写《台湾历史故事》《考证鸭母王朱一贵事迹》等,并开始阅读中国古体及新体小说,当时曾写短文《由一个叫花子得到的启示》,还有章回体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雨夜花》,完成的原稿据说有枕头厚。隐隐中已有从事文学创作,当一个作家的憧憬。

钟理和成年后人才出众,容貌英俊气质优雅。据长辈传述,当时他同年的伙伴相亲时,往往不让他同行,因为他会吸引女方注意。十八岁结束私塾课业,当时钟家正好与人合资买下美浓尖山一带的山林,号称为三公司。钟理和被派到农场督工时,与同姓女工钟平妹相恋。“同姓结婚”在传统的客家村庄受到压抑,于是他们的爱情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除此之外,学业上的失败给他很大的打击,特别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钟和鸣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相形之下,钟理和对文学的热爱却无法持续,也逐渐成为其心头之忧。

天生的浪漫气质和对文艺的爱好,让钟理和内心感觉到,追求文学似乎是唯一可以另创新路,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的方式。于是他决定向背后代表的封建意识,展开反抗与挑战。1940年8月3日与钟平妹由高雄启程,经基隆,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搭船抵釜山、沈阳,“奔逃”到东北奉天后的他们,主要是为了摆脱封建社会对婚姻的桎梏。然而当时“满洲国”,却不是钟理和心目中憧憬的祖国。他越观察清楚越感觉这和他当初怀想的祖国有极大的差异,所接触的祖国同胞与他所期待的也完全相反,让满腔热情的钟理和感到幻灭的痛苦。

彭瑞金《钟理和传》曾如此说到:这时期留有作品《都市的黄昏》,后改写为《柳阴》,此外尚有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友情》。他们在1940年8月10日左右抵达奉天,先暂住同乡林国良家,不久即赁屋而居。未完成的《泰东旅馆》,就是这段生活经验写成的作品;旅居北京期间写的日记体小说《门》,也记录了奉天生活的点点滴滴;《门》,原题为《绝望》,一度又有人建议用《落叶》,从命名的经过,暴露出作者这段生活经验的不顺利;另外《地球之霉》也是奉天经验。

1941年,举家迁往北京,直到1946年,战争结束,被迫迁回台湾为止。小时候养尊处优的钟理和,因坚持与钟平妹的同姓之婚与家里闹翻,孤独无援地处中国的北方生活着,又因为不肯为日人机构做事,钟身心都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然而钟理和却因此更坚定了走写作之路的决心。

旅居北京的六年间,他到山西、河南、山东等各地,同时大量的阅读、写作,还参与台湾旅平同乡会各种活动。并以笔名江流投稿、出书,翻译介绍日本文学作品。1945年,在北京马德增书店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书中收有《夹竹桃》、《新生》、《游丝》、《薄芒》等中短篇小说,这本薄薄仅有一百六十三页的小说集,也成为钟理和生前唯一亲手出版的作品集。此外,有留下日记详述战后初期的见闻与感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旅居北京的台湾人间,立刻引起了骚动。战争结束,旅平台湾人不但内部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台湾人在北京也陷入不安的处境中,战后的北平难有台湾人容身之处。之后写下《白薯的悲哀》及《祖国归来》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钟理和对居住北京期间的省思之作。

1946年三月底钟理和带领家人返台,并于屏东县内埔初中找到代用教师的差事,不幸的是八月就因肺疾病倒任所。此后,辞去教职,进入松山疗养院长期疗养。直到1950年10月底,动过两次大型胸腔整型手术剪去六根肋骨之后,才退院回家。1954年正月,又逢次子立民因病去世,钟理和可说身心俱疲。钟理和将自己内心的忏悔与痛苦,都写进了《野茫茫》里。这篇以立民的死为主题的作品,刊载在《野风》杂志,是他病愈返家后,第一篇被文坛接受的作品。出院后的十年间,钟理和已经无法出外从事需要耗费体力的工作,绝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在家养病,这期间,上天对他的意志试验从未中断,不仅贫病交迫,而且灾难连连。弟弟钟和鸣在他从手术病床醒来的同一天清晨,因基隆中学案被枪毙。回到家时,父亲留给他的田产已经因治病变卖殆尽。长子铁民也得了脊椎结核,因无法同时筹搭两个人的医药费,错过适切的医疗而驼背。

此段期间钟理和仍未断绝写作,甚至交出更令人激赏的作品来,1955年完成唯一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1956年11月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获奖不只是他文学生涯的突破,更因此使他得以和廖清秀、钟肇政、陈火泉等散处各地的台湾作家,彼此相濡以沫互相鼓励,并发行《文友通讯》,阅读探讨彼此作品。又有林海音编辑联合报副刊,启用本土作家作品,钟理和的小说散文终于有较多的发表机会,是钟理和在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快慰的时光。不过因为生活困苦,身心都受到很严重的创伤,终于在1960年8月去逝,享年仅四十六岁。

钟理和在有生之年的文学创作成绩,并未得到当时文坛的肯定,甚至在死前要求家人把手稿全部烧掉。去世后,经由林海音等友人的努力奔走,长篇小说《笠山农场》终于出版,了却了钟理和死前的心愿。七〇年代,台湾文学研究者张良泽先生不畏困难,将钟理和的作品整理编辑,于远景出版社出版全集,钟理和一身的文学成果才得以显现在世人面前,更引起评论者对钟理和文学成就的注意,形成了一股钟理和的研究风潮久久不退。

关于钟理和在台湾文学上重要的地位,应凤凰在 《钟理和文学发展历史及其后殖民论述》如此说到:如果说钟理和是台湾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家,最突出的部份,应该是他身上这些与台湾殖民地历史无法分开的,所谓的殖民地作家性格。台湾文学的独特性其实也在这里:不论相对于第一世界,或相对于中国大陆文学,这漫长的,繁复多变的殖民历史,在使台湾文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特性,无法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环”。钟理和的作品和经验代表的是一个无可抹灭的“台湾人的历史”。

生前曾与陈火泉、廖清秀、钟肇政、李荣春、施翠峰、许炳成(笔名:文心)等一群热心文学创作的台籍作家,发行一份油印性小型文学刊物,名为“文友通讯”。该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发表之作供其他成员评阅、刊登同仁评论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征文讯息及同仁的动态。这份刊物的寿命很短,但是发起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却在编辑、传阅刊物的过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员相互之间的凝聚感;这样的凝聚感对照当时政治肃杀、人人自危的情况,显得突出、可贵。

长子钟铁民继承其衣钵,亦为乡土作家。

1980年,李行执导了电影《原乡人》,由秦汉饰演钟理和。

“钟理和”小行星位在火星与木星间小行星群中,直径约两千米,形状像一颗马铃薯,中国台湾鹿林天文台于2008年10月23日发现。这是全球首颗以近代华人作家命名的小行星。

(来源:客家世界网)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3822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6.05.23 20:47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