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加载中...
正文
|
||||
【记忆裂痕第二季】【记忆裂痕第二季】五年级转学到二小,毕业后基本和小伙伴们失联了。进入同学微信群,唤起了沉睡已久的片断式、碎片式记忆,不经意间在群里写了些脑海里仅存的人和事,集中时移回放,便于保持通话。 转学了,感觉与小伙伴们的差距还体现在朗读课文上,或是平时朗读阅读量太少,或是自信心缺乏,总之朗读时常不流利,甚至结巴。 印象中语文课,班主任对每篇文章都会归纳出中心思想,这在文头岭上学时是没有这些内容的,因此比较担心老师会提问到自己。 大家都十分爱护书本,新学期书本一刚,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往年挂历做成书本套,在封面认真写上书本名称,年级及姓名,到最后往往内页翻坏了可书本封面如新一般。 乒乓球是不可缺少的,户外场地有限,时常风大,小伙伴经常把课桌一并,拿起球拍发球,互相切磋,好像赢了可当老大,新手要考资格赛,赢了才能继续切磋,输了到后面排队,下一位上。 看电影是那时少有的娱乐方式之一,也不乏经典作品,自古英雄出少年,第一滴血等等,看到小伙伴们热血沸腾,总想当英雄,单挑。 那时开始流行万元户一说,有一天在上学路上,心里盘算,幻想自己有一万元,可以够花一辈子了。 学校旁边有好多早餐做的真心不错,最喜欢还是汤河粉,为了省钱,经常吃斋的,当时那时已算极度低调奢华了。 转学后还有语言上的不适应,虽然都说惠州本地话,但个别词汇又文头岭化,显得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关键时候说惠州说存在底气不足,怕同学取笑的现象,上了初高中后,才领略到能说说惠州本地话也算是奢靡之风了。 学校组织野炊,其实是现在的文头岭方向的竹林,已不记得跟谁一组,只记得我负责捡柴火,没有去打水,好像有组织放风筝比赛之类的。 冰冻食品慢慢流行起来,最记得有一种长条形,用塑料包装,在冰箱冻到结冰,是那时上下学路上的好伴侣。 上学路上要路过戴耀鵬家,因此戴家成了快乐中转站,现在还记得自己卷着裤脚,不好意思以乡下形象出现在他家人面前。 转学了,各种不适应接踵而至,最要命的居然是身体不适应,上学后不久双腿水肿,体检时在我的课桌上用粉笔划了三四个“十”作标识,当时觉得恐怖,看医生方知以前在乡下是喝井水的,到城里喝漂白水,自然适应不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