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梅县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梅县客家山歌剧的雏形

                                                                                               张维耿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迁移至闽粤赣边,与这一地区居住的苗、瑶、畲等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并与之相互融合,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山歌形式,承传古代汉族民谣风雅颂的表现手法,用客方言来歌唱,逐渐演变而成的。

    梅县客家山歌剧是在民间流传的客家山歌的基础上,于解放初期开创并逐步发展最后成形的。

    我记得1951年秋梅县梅南区干部罗毓芳在上罗乡(现长沙镇上罗村)蹲点,见上罗郑姓有一套完整的八音乐器,不少青壮年会吹拉弹唱,便组成了一个山歌剧组,由热心文艺宣传的青年组成,编演了一些山歌剧小品,乐曲选自梅县山歌、竹板歌、佛曲等,配合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在本地演唱,收到很好的宣传鼓动效果。

    1952年夏水车镇对岸的荷泗大区大立乡开展土改,群众反映地主黄钦元家解放前有一个叫罗宝英的婢女,常给患有麻风病的老大爷洗脚,还给地主强奸了,以致麻风病发作被赶走。罗宝英后来躲到深山里,搭了间茅屋居住,长期靠砍柴卖菜为生。女土改队员听说后很受感动,亲自进山找到了罗宝英,动员她回到大立乡控诉地主。斗争恶霸黄钦元那天,罗宝英声泪俱下登台控诉,场面非常动人。

    荷泗大区土改干部张衍元,以往参加过抗日儿童团,担任过编导。他用罗宝英的素材编成了多幕山歌剧《罗宝英》,配上松口山歌、五句板等曲调,找了一些梅兴中学的学生当演员,经过排练,在荷泗大区范围内演出,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我的记忆中,这应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梅县民间最早演出山歌剧的例子,成为梅县山歌剧的雏形。

    1958年,梅县山歌剧团正式成立,演出了不少山歌剧。其中多幕山歌剧《彩虹》曾到北京参加汇演,周恩来总理看后很表赞扬,还接见该剧的主要演员。梅县山歌剧团的保留剧目《挽水西流》,改革开放后重排上演,所到之处,深受欢迎。后来演出的山歌剧《等郎妹》、《围屋旧梦》、《合家福》等也颇受各地观众的欢迎,《等郎妹》在广州演出时卖票率还创出了新高。

    客家山歌剧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长盛不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作为当年见证人的土改队员,我认为,在追溯和书写山歌剧的历史时,罗毓芳、张衍元两位同志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山歌小品发展到山歌剧,成为山歌剧的初创和雏形,其功绩应是不可磨灭的。

                                                                           2020126日)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3 |  阅读: 2163 |  个人分类: 客家文史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20.01.26 11:26

评论


 回复 发布者:张维耿
2020-02-27 12:23
罗毓芳文革后当了梅县轻工业局局长,张衍元后来到隆文镇当过银行营业所主任。他们早已离世了,但其初创梅县山歌剧的事儿,我还记得很清楚。

 回复 发布者:张维耿
2020-02-27 12:18
早期罗毓芳编导的山歌小品和张衍元编导的《罗宝英》,属于比较原始的。后来的《彩虹》和《等郎妹》是由专业演员参演的,而且有现代的声光电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回复 发布者:可叶子
2020-02-26 22:19
我看过现在重新编排的山歌剧《彩虹》《等郎妹》,也觉得很好看。不知和以前的是不是差不多的。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