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你不可能一眼就望得到尽头!




你不可能一眼就望得到尽头!


罗金良原创作品

 

更多精彩请关注罗氏金玉良言!


如果你还有一个月可以活,你会做什么?

你也许想过,

但你不会做,

因为你不相信自己这么快会死。

连秦始皇这样的人物,死时才50岁,根本没有考虑身后事。

灭六国后,秦国军队至多只有百万,

统一后不是攻六国之心为上,让六国真正一统休戚与共,辅以顶层设计的国策,

而是采以带血GDP”的强暴、敌对人民的政策,甚至出台了过期当斩的诸多泯灭人性的法令。

且派蒙恬率30万抵御匈奴,派赵佗率50万兵平定南越,造成城内守兵空虚。

这也是陈胜、吴广揭杆起义就轻而易举攻下数城的重大原因。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要抓紧去立遗嘱、安排身后事。

而是说,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眼就望得见尽头。

诗和远方,只是想象。

一望无际,也只是形容非常辽阔。

明白此事的人,就会努力让自己想得周全、活得圆通、过得洒脱。

很多事情,你是看不见尽头的。

如果你认为看见了尽头,也许真的是到了尽头了。

这尽头,也许是心、也许是肉体、也许是灵魂的空无。

“尽头”是失望之所在、绝望之所终。

甚至是人生之黑洞。

有人便采取“出世”之道。

如果处理不当,便走上了“不是人”的道路。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情书中对李银河说“你问我人为什么活着,我哪能知道啊?我又不是牧师。释迦牟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了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人活着为了涅槃,就是死”。

涅槃,不生不灭,但终究还是以“死”的形式存在,或归于混沌,或归于灭无。

看到了“尽头”,显然这只是表象,是你个人的一个判断。

可能会让你过上另一种人生。

这种结局,很难设定,但可能与无为有关。

人以自然为本,自然以人为本。

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如自然界所有的东西一样,有生有死。

一切的生死,从自然法则来看,都是“自然”。

不要太过相信眼睛。

眼睛最会欺骗人。

惊鸿一瞥,细看之下,也只是一种“色”而已。

一见钟情,大都不能从一而终,常常上演“始乱终弃”。

就像一条小溪看不到自己的尽头一样。

很多人很欣赏席慕蓉《七里香》诗里所说的“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其实,那是个人的想法而已。

小溪不知自己要流向何方,

她看不见她的“尽头”,

当然,浪潮也不知自己的“尽头”是否能重回土地。

纵使有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不是说受到了“尽头”的启示。

放下屠刀幡然醒悟后,不管以任何形式存在,都要受自己的“恶”之所累,那种忏悔就足够吞噬余生。

因果报应,只要你做了什么坏事,何时做的,只要种下了“因”,就会长出“果”。

这“果”不一定就是“恶”就是恶,“善”就是善。

“因果报应”不仅仅是一种开始与结果,过程更可怕。

特别是做了“恶”之人,其一生都充满了罪恶感,也由一个“恶”引发了更多的“恶”,让自己人生都受“恶”的折磨和报应,生不如死。

有些“恶”,看似无甚关联,但“影子”犹在。

“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逼退李渊后登上皇位的。

难道就没有人说武则天敢于做女皇,和此事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也许,武则天当时心里就想:既然你可以杀了太子当皇帝,我也可以废黜太子,自己当皇帝。

如果说“尽头”,就是“死”,

然,“死”也不是尽头。

有诗说得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时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变成起点。

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

一切都要回到原点。

远古时代就有两条互相咬着对方尾巴的“鱼”的图形,有人曰之“阴阳”。

曾仕强在解释“阴阳之道”时说: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穷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形成了多元化的物种。

还说,“阴阳之道”也是自然变化的道理。

寻求世界万物从哪里来。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人们把想到的东西叫“天机”。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

也就是说,所有“尽头”,都是个人的臆造。

上善若水。

因时因势因地因利因人选择。

有时,选择不选择无关大局,

有时,抉择就是生死两重天。

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念在天堂,一念在地狱。

有人选择舍弃生命,留下灵魂与精神,成高尚者。

有人选择留下生命,舍弃气节和精神,成卑鄙者。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很多时候,人的眼光永远没有那么长远,

只是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持就是胜利。

伟大的人只对自己的信仰负责。

人类最顶级奖项的设立者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在全球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财富只会令人妒忌,不会得到由衷的赞美。

但诺贝尔逝世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

因此,诺贝尔一生的精彩,是在他死后。

这其中,有谁看到了彼此的“尽头”?

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但到他父亲刘钦,已只是县令小官了。

到刘秀这一代,才9岁,他们兄弟姐妹就成了孤儿。

生活无依无靠,最终他被迫冒杀头之罪造反,没落成反民,但最后反倒成了皇帝。

这就是世事变迁,血脉无常。

这其中,谁又曾看到过“尽头”?

人生最终的目的是死。

自己不死,别人又如何超生呢?

但死不是尽头,任何事物都没有定数的尽头。

很多事物、事件总是无理由地“中断”,

你也不要太在意,什么时候是“尽头”,

纵使到了所谓的“世界末日”,这事可能没完!

还是一行禅师说得好:一朵浪花的生命很短,难免害怕。但是如果她认识到自己不止是浪花,更是大海的一部分,那么她不会死。她只是转换形式,变成云,变成雨,变成我们杯子里的茶。

既然知道人人都会死,

就不要说什么“向死而生”的大话,

只是在“死”的面前,

尊重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

好好活一回!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2 |  阅读: 2291 |  个人分类: 时评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7.03.14 10:16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回复 发布者:罗金良
2017-03-14 10:18
还是一行禅师说得好:一朵浪花的生命很短,难免害怕。但是如果她认识到自己不止是浪花,更是大海的一部分,那么她不会死。她只是转换形式,变成云,变成雨,变成我们杯子里的茶。

 回复 发布者:罗金良
2017-03-14 10:18
人生最终的目的是死。 自己不死,别人又如何超生呢? 但死不是尽头,任何事物都没有定数的尽头。 很多事物、事件总是无理由地“中断”, 你也不要太在意,什么时候是“尽头”, 纵使到了所谓的“世界末日”,这事可能没完!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