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当医生长着一副娃娃脸




因为年轻,长得又是一副娃娃脸,工作中总是会碰到一些病人,见面就说:哇,好年轻的主任啊;看着才20几岁的样子;真看不出你都是有小孩的人了呀……

这种时候总会让我很尴尬,不知道到底是赞扬呢,还是打心底就想找个老中医。他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他们的这一句无心的赞扬(权且当是赞扬吧),至少会让我的信心减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最终给他们看病的效果,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

我最喜欢听的一句话:梁医生,上次吃了你的药很有效果啊,这不又来麻烦你了,看看还要不要再调理一下。

有个阿姨,在先后看了我几次的门诊以后,有次和我谈心说:其实第一次进你的诊室的时候,我是想打退堂鼓的,要不是因为朋友介绍,想试一试的话。因为你实在太年轻了,我是来看中医的,真的不觉得这么年轻的中医有什么经验。

我想,大部分门诊找我看的病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吧——至少是有前面的一种心态。

曾经有个老太婆,有十几年了吧,总觉得自己浑身不舒服,主要还是胃吧,冷的东西也吃不得,热气的东西也吃不得,但要她讲具体的不舒服,又无法描述。第一次看诊的时候,是因为我在一个社区坐中医专家门诊,碰巧遇上了。第一句话就是:好年轻的大夫,好,就找你看了。拍着胸脯,一副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结果花了将近半个小时听她诉说她的患病史和就医史,甚至讨论中药的四气五味(久病使她非常喜欢看一些养生保健的电视节目,所以懂得一些中医中药知识),最后开了一个半夏泻心汤。问题汹涌而至:“医生,这个黄连、黄芩很凉啊,我吃不得;这个干姜很热的哦,我肯定吃不得的”。我说阿姨婆,这个方子为什么用黄连、黄芩、干姜呢?就是因为它是一个治疗寒热错杂的方,既有寒凉的药物,又有辛热的药物,所以不用担心,最后起到的作用是寒热平调、辛开苦降,5剂药,吃完以后你回来复诊。

我是没有想过这个病人会回来找我的,结果她坚持找我看了足足3个月,我在社区就跟我到社区,在院部门诊就跟到院部门诊,在病房就跟到病房。这三个月当中,我每次看诊都是听她讲20多分钟,开个方子加减一下,然后就被质疑加减的药如何如何,然后一点一点跟她分析,说服她一定要吃。最后一次开5剂药给她的时候,她仍然在跟我纠结黄芩苦寒的问题(那时候基本是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了)。后来的一个月时间,她仍坚持到社区的门诊来找我聊天,只是我也不给她开药了,因为已经基本没有症状了。但是她一直到上周五去找我的时候,还没有把那最后的5剂药吃完,因为她认为黄芩真的不适合她吃。然后她又跟我谈到中药足浴的问题,说养生堂的专家说她不适合泡脚;又说她想用川芎和丹参打粉吃,说这个最适合她了;还说她愿意找我看是因为我肯和她聊天……

她其实不知道,我愿意跟她聊天是因为我的门诊病人并不多,所以我愿意用心的对待每一个来找我的病人。有时候有些病人总会和我埋怨说去找某个老中医看病,真的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诉说那个名医的人气旺以及找他看病的艰难。然后我就想,我要有一天也成了“老中医”了,我一定让挂号处限号,数量能代表什么?只能代表看病的草率和匆忙。

这让我想起今天有个在针灸科住院却找我开中药治疗的阿姨(找我看的是更年期综合征),跟我说的一句话:“梁医生,谢谢你,你知道‘话疗’这个词吗?你的治疗让我很受用,感觉跟你说说话,病情就好多了”(她已经在1周的时间找我看了3次了)。

“话疗”,一个我们经常在做但很少重视的问题,这也是我对下面那些比我年轻的医生经常要求的事情: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191 |  个人分类: 日记 |  系统分类: 情感•心情 |  发表于: 2016.11.23 23:14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