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加载中...
正文
|
||||
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每逢“端午”,就会想到粽子,除了吃粽子,有关“端午”的其他内容倒是陌生了许多。这几天,荧屏上有关“端午”的谈话节目也多了起来,这也是“端午”文化的普及。今年是“端午”成为“国定假日”后的第一个节日,汶川大地(听歌)震也为今年的“端午”赋予了“携手同心,重建家园”的时代内涵。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是屈原在《国殇》中充满悲情色彩与爱国情怀的诗句。纪念屈原已成为“端午”延续至今数千年的传统,也是根植于中华儿女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听歌)。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还使我们亲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进入初夏,多雨潮湿,瘟疫滋蔓,为了攘除毒气,端午也就有了喝雄黄酒等习俗。民谚曰: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中药文献中记载“端午饮菖蒲根和雄黄泡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有专家学者称,“端午”更像是一个展现中医文化的健康节。小时候过端午的景象还记忆犹新。大人喝雄黄酒,则将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写上一个王字,说是可以驱毒祛病。在传统戏曲《白蛇传》中就有白素贞饮了许仙给她的雄黄酒,致使她显出蛇形,惊死许仙一折。白素贞为了救许仙,去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与守山仙童拼死一战,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救活许仙。后来,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改编过此剧,歌颂了白素贞与许仙的忠贞爱情。 如今的许多传统节日,节味越来越淡,似乎只留下了“吃”的内容,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清明祭奠仪式虽说还保留着,“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有关踏青、插柳戴花、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却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传统民俗为一种历时持久、由社会传递的文化形式。传承至今数千年的民俗节日,就是中华文明优美旋律中的华彩音符。把“清明”、“端午”和“中秋”定为“国假”,这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集体仪式。弘扬中华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应该成为新增“国定假日”的活动主题,感受传统文化,守望民族精神,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更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