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陈寄虚:一位爱国华侨的跌宕人生


1948年冬,在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一位花甲老者带着尚在冲龄的小儿子前往瞻拜先烈。在七十二烈士的坟前,老人语重心长地向儿子透露了37年前的一段往事——自己曾作为敢死队员,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由于所在的队伍未能及时领取武器,错过举事的最佳时间,否则很可能已经和七十二烈士长眠在一起。

这位老人就是梅县籍的同盟会员陈寄虚。三年后,陈寄虚不幸离世,他的生平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有小儿子陈龙秀牢牢记住父亲当年的这席话,直到30多年后,泰国华侨公会年长侨领们签名的一纸信函寄回国内,证明陈寄虚作为暹罗青年华侨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以及广东北伐军的事迹,才掀开蒙尘历史的面纱。

记者日前在陈寄虚的家乡采访发现,陈寄虚在抗战时期,回国任职中央政府侨务委员会,并任漳州华侨接待所主任,安置大批回国的海外难侨,积极动员海外华侨支持抗战救亡活动,依然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书上一笔。

出生侨乡,投身辛亥革命风云

陈寄虚,家名陈毓廪,故乡位于今天的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东溪村。这里位于丙村东北部的大山深处,与雁洋镇三乡毗邻,山路岖崎,山多田少。在清朝末年,当地百姓迫于生活压力,沿着梅江水路,乘船到南洋谋生。十九世纪末,年青的陈寄虚也出洋谋生,漂洋过海到暹罗(泰国)从事黄金首饰加工业。

清末,革命思潮在包括嘉应州的岭东地区兴起。在丙村三堡学堂,江柏坚、谢鲁倩等人兴办新学,同时响应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三堡学堂成为嘉应州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江柏坚是与陈寄虚同村的文化人士,具有开明的革命思想。陈寄虚的堂兄陈宝训也是著名的同盟会员。陈宝训原是一位晚清秀才,家名陈毓缃,字迪予。陈宝训早年跟随丘逢甲、黄墨村等兴办新学,后来在汕头与谢逸桥、梁千仞、林百举等一起创办岭东同盟会的喉舌——《中华新报》,担任报社总经理一职。不少丙村、西阳人士受到江柏坚、谢鲁倩、陈迪予等人的影响先后加入同盟会,如郭典三、卢耕父、谢星乔、黄嵩南等人。

革命思潮同样传播到南洋的华侨社区,陈寄虚另一位堂兄陈百鹏也成为著名的同盟会员。陈百鹏,家名陈毓焕,在南洋荷属巴达维亚经商,是当地华侨商会的会长。他在巴城出资创办著名的《华铎报》,成为南洋宣扬反清革命思想的华文报纸。由于他大力出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地向其颁发《旌义状》:

“陈百鹏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始,踊跃输将,军储赖济。特给予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此旌。

            临时大总统孙文

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陈百鹏支持的革命活动包括广州黄花岗起义以及广东北伐军北伐行动,而这正是陈寄虚参与了的主要革命经历。当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在泰国加入同盟会后,并响应号召回国参加起义行动。

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资料的流失,陈寄虚的孙子陈良波也不太清楚祖父参加起义的详情,只从父辈了解到,祖父当时归属姚雨平领导的队伍。据史料记载,在姚雨平的队伍中,包括了林修明、黄嵩南、郭典三、谢星乔、王锡民等客家籍人士,由此可见姚雨平的起义分队主要由客家籍人士组成。由于队伍未能从胡毅生处及时领到武器,这支队伍未能与黄兴的队伍同时发难攻打清军据点,起义失败后,大部分成员得以幸存下来。

陈寄虚从广州潜回泰国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他再次回国,参加广东革命军政府组织的北伐军,在姚雨平的领导下北上南京。作为北伐军华侨炸弹队成员,陈寄虚参与广东北伐军击败张勋清军的三次战役,光复固镇、宿州、徐州,捍卫新成立的共和国。

服务侨界,参加抗战救亡活动

民国成立后,陈寄虚参加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并在1913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泰国曼谷,继续从事工商业活动。

在泰国,陈寄虚热心参加海外侨务活动,担当侨界与祖国内地的联络工作。1933年,他曾以海外华侨代表的身份参加国民党中央临时代表大会。据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简短记录了有关陈寄虚的人生履历:1933年,在任中国国民党驻暹罗总支部执行委员。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寄虚受泰国华侨的委托,回国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即返回泰国参与组织成立“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以筹集捐款和物资支持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

陈寄虚还通过暹罗书报社,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在那里他认识了后来他续弦的妻子张文玉。他带领这批青年乘坐“海庆”轮回国,抵达广州向中国红十字会报到。这批华侨青年作为救护队员,主要从事战地的救援伤员的工作。

1937年底,当时保持中立的泰国政府,禁止国内华侨的抗日宣传活动,陈寄虚等人遭到通缉和逮捕,后被驱逐出境。当时,陈寄虚因妻子已经病逝,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陈龙秀辗转回国。他将陈龙秀送回家乡丙村,交由在乡兴学的堂兄陈宝民(毓纬)照顾,然后前往重庆中央政府侨务委员会报到。

1943年,为安置南洋沦陷后归国的华侨,国民政府在福建漳州设置华侨接待所。政府派出陈寄虚担任招待所主任,负责难侨的登记和安置工作。当时的陈寄虚已经重新成立家庭,他与回国后流离各地从事救护工作的华侨女青年张文玉在重庆重逢。张文玉又名张玉琼,出生于祖籍海南文昌的华侨橡胶园主家庭,共同的抗日理想,使他们克服年龄的差距走在一起,在姚雨平的证婚下结成伉俪。在此后两年里,陈寄虚在漳州这个位于抗战前线的城市,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负责接待归国华侨的工作,通过香港和缅甸两条秘密线路,组织大量的爱国华侨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目前健在的九旬抗战老兵陈注新(著秀)向记者回忆起当年在南京遇到陈寄虚的印象:“他当时在中央政府办公大楼侨务委员会上班,对家乡后辈的我非常谦和。

在那次会面后不久,陈寄虚选择告老还乡,期望叶落归根,在家乡安度晚年。时代的巨变导致他的愿望落空,家境清贫的他在土改运动中遭到错杀,直到1984年才获得彻底的平反。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788 |  个人分类: 历史传奇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5.11.16 23:55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