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被人遗忘了的客家传统民俗活动,尧塘十甲四月八扛公王


明朝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初八两天,梅县尧塘堡(今桃尧镇下片)都要举行扛公王的传统民俗活动。扛公王当天,亲戚朋友都会来参与盛会,不少远渡重洋的华侨也会回故乡与亲友们聚会,村中通常还会请木偶戏班等在祠堂门口的禾坪上表演节目,因而比过春节还热闹。

平远仁居的类似民俗活动

据说,明朝某年,尧塘堡大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有人提议四月初八这天把松林村梅竹寺供奉的公王(五显华光大帝)等神像抬出去巡游,供村民祭拜,以祈求上天降雨。不久,果真下了一场大雨,大大地缓解了旱情,于是有人建议将每年四月初六、初八定为扛公王的日子。

现年80多岁的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老书记张锡华回忆说,扛公王由尧塘十甲(桃尧镇下半区的10个村庄)轮流负责,按照“甲松乙竹丙石丁栋戊余己大庚显辛沙壬深癸凹” ①的顺序,一个村子负责一年,10年一轮。

参加过1950年最后一次扛公王活动的张锡华老书记

轮到的村庄负责组织当年四月初六和初八两天扛公王巡游的活动和经费。四月初六早上吃过早餐后,四个壮汉抬着两面大锣在前面鸣锣开道,接着是大鼓,吹笛子、拉二胡的吹鼓手紧跟其后,然后是彩旗队,最后是各房(客家人开基祖的不同子孙的后裔)的小锣鼓(俗称私锣鼓,通常由一面小鼓,两面锣,两副钹组成),有些村庄还有舞狮队等,大约200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向松林村梅竹寺走去。

梅竹寺备有轿子,先把“五显华光大帝”(简称“五显大帝”)、“关帝”等神像从神位上请下来,小心翼翼放入轿子里安放好,再用白色的绸带将神像系好,确保上下坡的时候神像不会从轿子里滑出来。五显华光大帝头戴金冠,身披金甲、胸飘长须、手执利剑、威风凛凛稳坐轿中。

平远仁居的类似民俗活动

全部神像安放好后,大锣鼓在前面开道,吹鼓手紧跟其后,接着是公王、关帝等神像,然后是彩旗队,最后是各房的小锣鼓队。大家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路线步行游村,四月初六到四月六过节的村庄巡游,四月初八则到四月八过节的村庄巡游,初七休息一天。

每个村庄都有一个比较平坦宽阔的地方供村民祭拜公王,平地靠山的一边通常有三合土垒成的台,公王、关公等神像就临时供奉在台上。台下的平地上则摆放八仙桌若干,各家各户把三牲、水果、糖果、饼干、茶酒等祭品摆到八仙桌上,点上香烛祭拜,然后请年约10岁的两个男孩唱公王歌,歌颂公王的功德。巡游时,唱公王歌的男孩坐在轿子上,有专人抬轿。

松林村松源河畔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全村人祭拜完后,巡游队伍再敲锣打鼓抬着公王的神像向下一个村庄前进。为了防止过度劳累,在村与村之间人烟稀少的地方则暂停鸣锣击鼓,积蓄体力。

因为扛公王巡游全程都要步行,尧塘十甲范围广,一天时间跑不过来,所以就分两天进行,中间休息一天。将尧塘十甲分成上片、下片两部分,今年松林、大美、栋背、诰上、深教、竹岃安排四月六巡游,螺江、澄坑、显朝、麻坝、余坑、练坑、大华等村庄安排四月八巡游,下一年则调换过来。

过节当天,家家户户的亲戚朋友都来聚餐,大家共同分享猪肉、鸡肉、鱼以及糖果饼干等祭品。以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平时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因而能吃到鸡肉鱼肉等是十分高兴的事,亲戚朋友自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过节时,村中通常还会请木偶戏班等在祠堂门口的禾坪上表演节目,因而十分热闹。

1950年轮到麻坝村扛公王,当时刚解放,新上任的领导体惜老百姓,便提前到正月初四开始扛公王,利用春节的猪肉、鸡肉过节,减少老百姓的负担。1951年开始,这个传统的客家民俗便停了。改革开放后,桃尧恢复了四月八亲戚朋友的聚会活动,但扛公王神像巡游的仪式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

备注:

1、"甲松乙竹丙石丁栋戊余己大庚显辛沙壬深癸凹":

“松”指松林村;“竹”指竹岃村;“石”指石螺江(含澄坑);“栋”指栋背; “余”指余坑练坑;“大”指大美村;“显”指显朝村;“沙”指黄沙口,即麻坝村;“深”指深教;“凹”指诰上村。


推荐到博客首页 (0)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2750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休闲生活•美食旅游 |  发表于: 2022.10.29 21:01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