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广西学派:桂学僮学壮学


 广西学派:桂学僮学壮学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丘立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群有一方习俗。一方习俗有一方人文,一方人文则有一方学风、学派。广西这块2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4600多万人口。在这4600多万人中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的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壮族是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广西学派应是汉学,也是桂学,同时更是僮学、壮学。要知道广西学派的由来,就得先知道广西的由来。

 

                    一、广西的由来

要知道广西是怎么样来的?不可以不知道“广信”;要知道“广信”,不可不知道“苍梧”。《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之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中国南巡第一人是舜帝,他南巡到湘潭对着毛泽东家乡的山奏了曲“虞韶”,因此该地称之为韶山。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这个苍梧,就是今天岭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的部分地方。“苍”通“仓”、“梧”通“吾”,这个仓库是吾的,吾的仓库也。古代的舜帝就非常清楚南巡的意义,在于草莽丛林中开辟出吾的仓库来。当年苍梧的首府在广信。广信在贺江边上,即今广西梧州苍梧县至贺州与广东封开县的江口、南丰的一带——信都。

    先秦的广西,夏、商时九州域属扬州,周、春秋、战国属楚国,所谓“楚”,就是砍伐林木后才有路走的地方。同一意义,广西又属“古越”的地方。远古时期,广西所处的岭南地区,又是百越人聚居的地方。所谓“百越”,是指吴越、楚越、瓯越、闽越、骆越、南越、蛮越等南方越族人的地方,这些需经斧钺砍伐林木才能行走的古时南方森林生长茂盛的地方。“百越”又称为“百粤”,除发音相通外,更要了解为何今天广东省的简称为“粤”。“粤”字由“审”字头和“兮”字尾结合而成。“兮”这个语气词是楚辞使用最多的一个词,要知道广东古时就属楚地。再者“粤”和“越”、“曰”音相通,“百粤”则是古时必须用斧钺砍伐林木后才能行走,并且还需审慎呼吸和云曰的南蛮瘴疠之地。“粤”为广东的简称,意味着广东人要审慎地呼吸,谨慎地说话。广西处于湖南、广东、贵州、云南交界之处,所以广西学派也和楚学、湘学、粤学、黔学、滇学、越学密切相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苍梧及周边地方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等三郡。秦末项羽、刘邦、陈胜、吴广起义时,南海郡守赵佗出兵,击并桂林、象郡,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下达征南越诏,以10万兵分五路进攻,翌年灭南越国。汉武帝便将南越国的地域改为交州。扬雄《交州箴》曰:“交州荒裔,水与天际。则举交州而南海在其中矣,举交州亦可以概粤矣。其称曰‘交趾’,交州之趾也。”汉武帝设置交州管辖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中、北部地区,首府就设在广信县。广信,“广布恩信”的省语。广信县设在贺江、桂江边上,距秦始皇开凿灵渠把长江和珠江相联不远的湘漓水运交通线上。广信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即消灭南越国后的五年,“广信”取名有“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甚至连“苍梧”也改名为“封中”,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记载。至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称交州,逐渐拥有行政权力,成为岭南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区过于辽阔,不易管辖,便将交州一分为二:交州、广州。到宋朝时将“广州”改为“广南东路”,简称为“广东”;又将“交州”改为“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宋朝分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也是以广信为分界线。广信以东,谓之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西。从历史上看,三国吴时就先有“交州”,然后到宋朝才有“广西”这个名词的,皆由广信分界而定。不交无以为广,不信何来东西?所以,广东、广西乃兄弟也。共是岭南住地,齐是东流饮水。谈广西学派,必连广东学派。

 

                  二、广西学派:桂学

    广西简称为“桂”,所以,广西学派:桂学。何为“桂”?《说文》辞: “江南木,百药之长。从木,圭声。清段玉裁注:“本草曰:‘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广西何以简称为“桂”?理由有:

    一是广西乃神话天上月宫桂树之谓。中原以为岭南之外的广西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宇宙,是番国,是月球。在月宫中有桂树的植物,有动物的玉兔,兔为卯,也即桂树与柳树,相应地上则有桂林与柳州。月宫有男为吴刚,有女如嫦娥。也喻示:广西男当如吴刚,广西女当似嫦娥。

    二是,广西古时郡治桂林郡之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桂林、南海、 象郡三个郡,今天的广西含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份及南海、长沙、黔中等郡一部份,为广西设郡之始。秦时,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属桂林郡所辖,故桂林郡之字后来演变成为广西的代称。

    三是广西古时郡治桂林郡桂平市实质之谓。桂林郡在秦代时是指现在的广西桂平市,现在的桂平县也是当时桂林郡的郡治所在。桂平市境的郁、黔、浔江流域内,江河纵横交错,冲积平原宽阔,丘陵起伏,土质优良,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利于肉桂生长,桂树漫山遍野,所产的肉桂特别多。桂平这个地名的得名,便与产肉桂多密切相关。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桂平县志》载,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向有著名的浔桂、荆桂、瑶桂等特产,又以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名桂平县。桂平境内以字命名的村庄就有32个之多,如桂山村、新桂村、桂新村、桂塘村、龙桂村、桂木冲、桂舍坡、桂枝山、桂圆顶、桂寮屯、桂畲角等等,不胜枚举。今桂平城区西山脚下还有个较大的村庄称桂山村。除此之外,村以下的其他小地名以字命名的就更多

    四是广西古时郡治桂林郡桂林市形式之谓。广西著名的河流漓江、桂江流经桂林市。自宋朝至中华民国年间,广西的行政中心首府都在桂林。宋朝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传颂千年,并且成为宣传广西桂林最好的广告词。今朝张艺谋利用桂林的山水导演了一出《印象桂林》,成为广西的一张时髦名片,于是到处都在复制和粘贴了许许多多形似的“印象××”。

    五是广西古今盛产桂树之谓。桂树,包括药用的肉桂和八月飘香的桂花树。这两种树自古以来都以广西最多出产,是标志性的土特产。八桂原指八棵桂树,八桂而成林,一言其大,一喻其丛生。八桂的传说是仙女携桂飞过广西,看到广西美丽的山水而流连忘返,洒下八颗桂树落在广西……广西自古盛产桂树,历代文人常以八桂咏喻广西,最早以八桂咏喻广西的是南朝梁沈约,其《齐司空柳世隆形状》有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唐朝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广西来说,以“桂”命名已经地域化、地名化、水名化,已经约定俗成、历史悠久,而且又能较贴切地体现本地的经济和地域特色、人文精神、文化特质等等。广西以“桂”字地域化、地名化、水名化后,人文学派,亦应以“桂学”为代表,人们还要认识清楚、学好这个“桂”字。“桂”字由“木”、“圭”而成。木字“人”在下,人要上,就要往时空十字架前进。《说文》释“圭”为:“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 “圭”乃人的身份象征。圭玉乃土之精华,男士佩带,男乃土之精华;珍珠乃水之精华,女士佩带,女乃水之精华。桂山之玉,合浦之珠,乃广西男女人文象征。尤其桂林的刘三姐堪为广西佳人“守闺待字”的品牌。人在“圭”之左右乃“佳人”也;在“圭”之左右乃“挂卜”也。所以,桂学是使广西人成为“佳人”的学问,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以“八卦”卜占的学术。

    “桂”字的读音为仄去声的guì,与之读音相同的还有“贵”字。所以,广西学派的“桂学”与贵州学派的“贵学、黔学”亦有相通之处。广西和贵州的地形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上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泥土就相当宝贵了。广西和贵州的住民中都有僮族居住,大部分在广西,少部分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等地,大约1.6万人

 

                  三、广西学派:僮学

     广西,原本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何以改为“僮族自治区”?先来认识字。僮,《说文》释为“未冠也。”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古时举行成人礼,要加冠命字。未冠为未成年。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说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俚、曰瑶、曰僮、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并举。《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提到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衍。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岭南各地。

   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西瓯南越骆越俚人、溪峒蛮、乌浒等。到了僮人时代,说明人已到了童年时代。僮者,人、童也。字由“人、童”二字、“人、立、里”三字、“人、立、田、土”四字构成。从性别分有女、男,从色种分有黄、白、黑,从时间段分有小、童、青、壮、中、老……。僮者,童也。未独立成人,连同着土和田。基础是“土”:有子为存,有土为在。存在观即时空观、世界观。“桂”中“土”与“僮”中“土”关联,僮学与桂学亦相联。“田”是物的“农田”,还是人的“心田”,或是人的“性田”,三者皆是。在“田”上干活好坏是人、神、鬼的标识:耕种那块“田”,有“甲”等的收成,要找出其原“由”,关键在善于“申”缩,祈求这一规律就“神”。学习读书这块心“田”,有“甲”等的品行、成绩,要找出其原“由”,关键也在善于“申”缩,祈求这一规律同样也“神”。耕、读那块“田”,有“人”在下边“厶”(私)地里捣乱,弄得“田”上面好像“刀”割了一样,不见禾苗生长,就是有人在捣“鬼”啊!“性田”的“田”是两个“日”,男女做爱叫“日”,又叫做耕“田”,能否生出甲等的子女,也要找出其原“由”,关键在善于“申”缩,这关乎到人种的延续。“田”是人们思维的对象。“立”是“童”成长的关键。“立”字自然状态的“大一”,即小童成长为大人站立在地平线上;“立”字人文状态的“六一”,即小童成长为能用六爻(潜伏、出现、生长、发展、高潮、结局)、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发展而来的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的规律。具体地说,能把握立天乃无有、立地乃阴阳、立人乃女男、立才乃教学的道理。关键在于学:不学无以立才,不学无以立人,不学无以立地,不学无以立天。关键在于学文:学了后就能,独立成长,立志成才,立文成功。

    “田”在“僮”里具有核心的价值,中心的意义。极为有趣的是,广西田阳是僮族始祖布洛陀的故乡。布洛陀是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田阳”(布洛陀)往东申便是田东(平马)、平果、隆安、南宁,再往东就是桂平、梧州、广东、太平洋;往西申便是田林(乐里)、隆林,再往西就是滇省、中南半岛、印度洋。更有趣的是田、滇同音为tiān,如果说东为头、西为尾,那末东可是日木的东,可投向的地方;西是属金的方位、百色之美,更西便是滇,也是美的。

    僮”地为敢僮山、为田阳、为百色,人神为布洛陀,文经为《布洛陀经诗》。该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其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支撑起僮学的学术地位。《布洛陀经诗》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等六个方面,反映了僮人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文明时代的足迹,以及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发展的情况。

    如果说《布洛陀经诗》为僮族的文经,那末玩陀螺则是僮人的玩术了。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沙田柚,重一斤左右的,有小如鹅卵蛋,也有二三两的。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要圆滑。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

    童人成长为大人吃食是不可缺少的。僮族人发明的“吃立节,是广西僮族人特有的节日,广西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尤甚。吃立僮语意为欢庆。汉索田阳、百色一带僮族人居住地,曾置增食县,有吃食的传统。僮族人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从越南侵犯广西边境,为打击侵略者,僮族青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们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了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有吃有玩,何等开心,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四、广西学派:壮学

    如果说,僮学是人童之学,那末壮学则是壮士之学。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僮学发展成壮学发出了正式牌照。“僮”与“壮”读音同为仄去声zhuàng。不同的是:“僮”为未冠未立,“壮”为已冠已立。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三十曰壮。《说文》释“壮”为“大也”。

    了解“壮学”,必须先了解“壮”字。“壮”字由“爿”、“士”构成。“爿”为“片”之反。“从半木。左半为爿,右半为片。”《说文》释“片”为:“片,判木也,从半木。”段玉裁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甲骨文“片”字形,就象劈开的木片。本义:劈开树木之类。两个“片”字合在一起就成一个“木”字。桂林、柳州、梧州、玉林皆有“木”为旁,说明广西大部分地方为长“木”之地。“士”为文化人?读书人?时的,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今之军人的“士”,兵士、武士、战士、军士中的上士、中士、下士。今之对人的美称:女士、男士、武士、彦士、勇士、壮士。今之学历的“士”,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位的学士,有研究生毕业取得学位的硕士,还有研究生毕业取得学位的博士。今博士与古博学多才的博士有别。准确地说,“士”是善于将十归纳为一、又将一演绎为十的思维学者。或如《说文》所释“士,事也”。“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

    “壮学”乃壮士之学。壮士之学是具有胆识、才识、学识、见识的学者。某种意义上说,壮士之学又是勇士之学。壮士之勇,非秦王之勇:“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亦非布衣之勇:“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壮士之勇,乃专诸、聂政、要离之勇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壮士之勇,乃唐且之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壮士之勇,乃荆卿之勇:“冀地空群之马,燕赵悲歌慷慨之士,义气薄云,壮怀破浪;怎奈是,才高不入俗人机,志乖未遂男儿愿。天下之大,异无知己。”“磨剑长啸欲屠龙,胆气如潮兼天涌,雄心壮志凌苍穹,非是俺实傲自命智勇,只为蹉跎未展奇风。”“闻听此言怒于面,欲弹长铗跨雕鞍。一剑诛仇报秦怨,方显身手好女男。”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壮学”乃武士之学。壮士乃勇士、武士。《广雅》释“壮”为“健也”。《说文》释“武”为“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玉篇》释“武”为“健也。一曰威也,断也。”广西武士之学影响世界的有二:一是近代有桂平县金田起义的太平天国,二是现代的桂军。太平天国是广西壮人韦昌辉、萧朝贵、卢六、谭召光、蒙得恩、林凤祥、李开芳等,和广东客家壮士洪秀全、洪仁、冯云山、石达开等举起的义旗,攻打天京,建立起的半壁江山,被马克思1853年写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文章对在中国南方大地上进行着的太平天国革命给予高度的评价:“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当英国引起了中国革命的时候,便发生一个问题,即这个革命将来会对英国并且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什么影响?”“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这将是一个奇观: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这些贩卖‘秩序’,企图扶持摇摇欲坠的满族王朝的列强恐怕是忘记了: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族鞑靼人征服了全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毫无疑问,17世纪末竞相与中国通商的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剧烈纷争,有力地助长了满族人实行排外的政策。可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出于此种考虑,它那时禁止外国人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要来往只有通过离北京和产茶区很远的一个城市广州。”现代桂军将领有陆荣廷、谭浩明莫荣新刘震寰、卢焘、岑春煊、岑经菊、沈鸿英、陈炳琨、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李济深等,敢与粤军、滇军、湘军、蒋军、日军叫板作战的一支有力的武士之军。日军战史评价道:“桂系钢七军是中国军队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壮学”乃彦士之学。壮士乃彦士、文士。《说文》释“彦”为“美士有文,人所言也。从彣厂声。”《 尔雅·释训》:“美士为彦。”(注):“人所彦咏。”(疏):“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彦士是有才学的人士,被称为才士、贤士的人。“彦”字由“立”、“厂”、“彡”三字构成。“彦”字“立”为首,与“僮”字中的“立”相关;“彦”字“厂”在中,以玉宇、桂地为工厂;“彦”字“厂”在下,《说文》释“彡”为:“毛饰画文也。”即爻饰、彣饰、文饰也。在我看来,广西彦士之学代表有两人:一为国学大师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一为壮学大师广西师范大学黄现璠教授。王力教授(19001986)一生著述颇丰,写有近千万字的学术论著,其中专著四十多种,论文近二百篇。他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古代汉语》、《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同源字典》,这些论著在学术界都具有权威性。有的著作不但是大陆高校的教材,而且也是台湾高校的用书。可以说,王力教授的从文字的形、音、义方面对国学的研究,代表了中国语言文字学一个新的阶段。而黄现璠教授(18991982),本是壮族人,在中国通史、社会史、学运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方面学术造诣颇深,贡献卓著,成为壮学开山祖师和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上世纪50年代他曾建议广西人民政府筹建壮族大学。其论著有《黔桂边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中国通史纲要》、《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吸烟风俗传播考》、《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广西僮族简》、《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古书解读初探》、《韦拔群评传》、《侬智高》、《壮族通史》等。对于黄现的治学,美国当代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名家、现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的马克·本德尔博士形象地评价:黄老教授的学问就像一颗参天大树,民族思想是根,史学为干,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人类学、壮学为枝,生叶开花结果的是文章著作。由于树根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以至能根深干粗枝茁叶茂,硕果累累,其中尤以壮学独枝一秀,建树卓著……”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江佑霖赞誉说:他是壮族人民的儿子,在他身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俭朴、聪明、智慧、友爱、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壮士去矣,壮士方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士层出不穷的地方。最近社会上有时髦之语:“壮士断腕!”:壮士断腕,则成了独臂将军,人们为之敬佩:宋朝有王佐,今朝有余秋里。但是,壮士休轻言:“壮士断腕!”壮士断腕,既有彰显勇士取胜之决心,亦有潜藏斗士失败之悲壮!慎哉!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242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5.02.16 10:33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