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密码: 保存密码
收藏 帮助

嘉應五屬的由來



  嘉應五屬的由來

      

 

今天廣東省的梅州,包括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古時該地域,曾稱程鄉、敬州、梅州,也曾稱嘉應州,或曰嘉應五屬,即程鄉(今梅縣、梅江區)、興寧、長樂(今五華縣)、平遠、蕉嶺為嘉應州所屬五縣。

嘉應州是怎樣來的呢?梅州地域有縣級政權機構設置是在南朝南齊年間,以程旻的“義化”事蹟,設縣建制命名為程鄉縣。《南齊書》志第六州郡上記載著,廣州義安郡下屬的縣:綏安、海寧、海陽、義招、潮陽、程鄉。問題是在南齊的479年~502年中的哪一年。程旻的“義化”事蹟,是由海陽縣令奏報朝廷,由高帝蕭道成賜“義化”褒揚,因此,程鄉縣的設置當在高帝建元年間,即479482年間,即在480年左右。程鄉縣所轄之地,包括今天梅縣區、梅江區、平遠縣、蕉嶺縣,其衙門在今梅江區政府,門前至梅江、程江交匯處的街路為“義化路”。

程鄉縣所轄之地,對其建制前的歷史歸屬進行研究,應有人文歷史意義。在史前的神話傳說中,炎黃二帝地盤中屬於炎帝所轄。大禹分九州屬揚州,夏、商時屬揚州。周、春秋、戰國時屬楚國。秦朝屬南海郡龍川縣。秦末漢初屬南越國所管。漢代屬交州揭陽縣。三國時屬吳國廣州揭陽縣。西晉屬揚州南康郡揭陽縣。東晉屬廣州東官郡海陽縣。南朝宋時屬廣州義安郡海陽縣。南朝齊時從海陽縣分出程鄉縣,屬廣州義安郡。建縣早于程鄉縣,也早于嘉應州。興建縣於東晉和六年(331年),由龍川分治而立,縣境廣跨古興江(今五華河)、右別溪(今五華琴江)、左別溪(今江)流域,包括今興、五華兩縣全境和龍川縣東部、紫金縣東北部地區,縣名由興江而得,縣治所在地設在今五華縣華城鎮雷公墩。縣名也曾改為齊昌。長樂(今五華縣)建縣遲于程鄉縣,卻早于嘉應州。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築台于五華山下,稱長樂台,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併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嘉應州的平遠縣是從程鄉縣分出的,程旻所居埧頭地方周圍的人們,雖經程旻的“義化”教育,但並非一蹴而就,仍需專門設立“平遠”一縣,加強管理和教化。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以程鄉縣豪居都(今仁居)為中心,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遠,廣東惠州府的興寧四縣邊地,設置縣域。因界址于福建武平、江西安遠之間,故名“平遠”。初隸江西贛州府。明嘉靖四十二年(1564)改隸廣東潮州府。明崇禎七年(1634),析平遠的石窟一圖、二圖,及程鄉之松源、龜漿二都,設鎮平縣,隸屬潮州。因河南省有鎮平縣同名,別地取名在先,於1914年改蕉嶺縣。1914年程鄉縣亦改為梅縣,程鄉縣這一名稱便在1914年終結了。而梅江區是在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時,將原梅縣市(縣級)的市區5個街道和市郊5個鎮組建而成的市直轄縣級區。於是程鄉縣便“一分為四”,即分為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梅江區。

嘉應州地域前身除了興寧縣、五華縣、程鄉縣外,還有敬州、梅州之稱。敬州的設置,在十國時代的南漢國乾和三年,即945年,實際上也是在五代的後晉開運二年。南漢國何以會在程鄉設置敬州呢?南漢皇帝劉岩于乾亨六年(922年),聽信術士的話,前來程鄉縣梅口鎮(今梅縣口鎮)避災。閩將王延美以兵來襲,為劉岩所偵知,迅速奔回首都廣州,後又率兵攻閩,可惜兵敗。由於南漢皇帝劉岩對程鄉縣梅口鎮的敬仰,他去逝後三年,即南漢乾和三年(945年)他的兒子劉晟皇帝便把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何以在乾和三年(945年)把程鄉縣升為敬州呢?劉岩並不是把皇位傳給劉晟的,而是傳予劉玢(洪度),只做了兩年,943年就被劉晟兄弟誅殺,晟為王,改年號為應乾。年底劉晟殺其弟洪杲,再改年號為乾和。乾和二年又殺其弟洪昌、洪澤,乾和三年再殺其弟洪雅和劉思潮等功臣,乾和五年同一天還殺了洪弼、洪道、洪益、洪濟、洪簡、洪建、洪昭等七個弟弟,所以如此殘忍殺害兄弟手足,就是深恐自己通過殺戮兄長而取得的皇位又被其弟奪走,要所有人都“恭恭敬敬”,服從其統治,設敬州之意非常彰顯。

乾和十一年(953年)劉晟還封其子劉崇興為梅王。據《光緒嘉應州志》內引《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五代史·劉䶮傳》:“其封諸侯王也,初無梅王之封,而至劉晟乾和十三年始封其子崇興為梅王”。“當封時即封為梅王,以其地有梅口鎮,因梅溪而得名”。到宋朝開寶四年(971)為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敬州設置的壽命享年二十有六。

宋朝開寶四年(971年)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之諱,敬州改為梅州。《宋史》則避諱寫成“恭州”,《宋史》載:“梅州,本潮州程鄉縣。南漢置恭州,開寶四年改,熙寧六年(1073)廢,元豐五年(1082)複。宣和二年,賜郡名義安紹興六年(1136)廢州為程鄉縣。紹興十四年又複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朝仍為梅州,據《元史》載,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複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複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直至今天。以“梅州”為名約有407年左右,其中有時梅州取代程鄉,有時梅州領管程鄉,梅州、程鄉之名同時使用。

梅州之地盛產梅,梅分果梅和觀賞梅兩大類,其中以果梅為多。宋朝時,人們稱果梅為嘉應子,且產量很大。南宋紹興初,大宋南渡,金人窮追,宋高宗趙構苦不堪言。忽聞梅州孔廟生芝,《論衡》:“士氣和故生芝”,高宗感動,叫史官載錄此事。高宗兒子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年)梅州人為紀念此事,將城東所建小橋稱為“嘉應”。而“嘉應橋”(非今梅江上的嘉應橋)上行走的人們也許將“梅州孔廟生芝”的事忘了,但“嘉應”二字卻刻記在心間。五百多年後的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總督鄂彌達向朝廷奏報,將惠州府興、長樂二縣,潮州府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建置嘉應州,直隸廣東布政司,稱之為“嘉應五屬”,翌年三月准置,也就是說,嘉應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設置。嘉慶十二年(1807)又升嘉應州為嘉應府,程鄉縣為府治。嘉慶十七年又複為嘉應州,仍領程鄉、興寧、長樂、平遠、鎮平五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為梅州。嘉應州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置到清宣統三年(1911)終結,歷時178年。

嘉應州的歷史,隨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而終結,但是“嘉應”二字卻深深埋藏在梅州人的心中。大學有嘉應,中學有嘉應,大橋有嘉應,道路有嘉應。香港有嘉應商會,也有嘉應五屬同鄉會。嘉應之意義深矣!《說文解字》釋“嘉”為:“美也。從壴加聲。”又釋“壴”為:“陳樂,立而上見也。從屮豆。”所以“嘉”是呈現出“美麗並且敲著鼓加上快樂”的最佳狀態。“嘉”字由“力”+“喜”,“喜”由“吉”、“廾”、“口”而成,“吉”由“士”、“口”而成。“嘉”字是“士”帶頭,“士”為首,無“士”無以為“吉”;無“士”無以為“喆(哲的古字)”;無“士”無以為“喜”;無“士”無以為“嘉”。《說文解字》釋“士”為:“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能數位,要能做事,必須有歸納思維,將十歸一,還必須有演繹思維,將一演十,這才稱得上“士”。由其“口”說出乃“吉”。再加“廾”,將卅歸一,將一演卅,兩“口”連說乃“喜”,雙“喜”(囍)臨門,結婚都盼望生下極有哲(喆)理思維的孩子。所有嘉應人都要努力啊!

有“嘉”還得有“應”啊!《說文解字》釋“應”為:“當也。從心雁聲。”何謂“當”:相對之稱,言語應對。“應”的正體字實際上是“廣”宇之下,共同擁有一顆愛“心”,這“心”是二人以上同行時的最“佳”心態,有似大雁鳥在空中飛行之樣。嘉應州實在是北“雁南飛”的地方。嘉應州實在是稻禾、梅樹生長呈現出相當美的地方,嘉應州實在是梅山、梅水、梅人都相當美的地方,嘉應州實在是值得古今中外人們崇敬的一個相當美的地方,怪不得會成為“世界客都”!

粵東北的這塊神奇寶地,自南齊(480年左右)因程旻設置“程鄉縣”以來,至今有1520多年的歷史,其間名“敬州”有26年,名“梅州”約有407年左右,名嘉應州有178年(程鄉縣名時有所存),也就是說,“程鄉”之名已達上千年。儘管今天“程鄉”的名稱已消失,但由程旻這位客家先賢所奠定“世界客都”的堅實基石,人們都在此基礎上不斷建設,不斷綠化美化,不斷嘉人有約,應聲相和,攜手前行。今天不但要攜嘉應五屬的手,還要攜梅州兩區、一市、五縣的手,更要攜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的手,攜全香港人的手,攜全人類的手,在嘉美的時代,應聲和諧地美滿幸福地生活


推荐到博客首页 (1) |  复制链接 |  评论: 0 |  阅读: 1688 |  个人分类: 无分类 |  系统分类: 思想•时评 |  发表于: 2015.04.20 11:31

看好该帖的朋友们:


评论


表情 超链接
操作中,请等待...